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丨红日药业:一包中药的“数字身份证”

2025-04-14 07:48:5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4月9日,科技日报记者在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日药业”)的生产线上看到,每一袋中药配方颗粒都印有一个“数字密码”,扫码后,这包药的“生命轨迹”即刻呈现在手机上:药材从选种、育苗、种植,到采收、炮制、提取、干燥、制粒,乃至最后包装、出厂的重要环节信息全部跃然眼前。

这个小小的二维码,正是红日药业用20年打造“全流程溯源体系”的缩影,也是中药产业从“经验制药”迈向“数字制药”的“时代注脚”。

指纹图谱构建“数字本草”

在红日药业旗下的康仁堂实验室里,研究员潘素娜正在比对一组特殊的数据。“看这两条几乎重合的曲线,”她指着屏幕上的红外指纹图谱说,“这味甘草的‘全成分’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的相似度达到95%。”

中药配方颗粒被称为便捷版汤药,服用时和冲速溶咖啡一样简单。“全成分”技术完整保留了药材煎煮过程期间原药材的物质群,使配方颗粒和传统汤剂在物质基础上非常接近。

“全成分”技术作为红日药业的独门秘籍,破解了困扰行业多年的难题——如何让配方颗粒与传统汤药的药效一致。而秘密就藏在红日药业利用10多年时间构建的10万余张红外指纹图谱的“数字图书馆”里。

“红外指纹图谱反映的是中药的整体质量信息,体现中药作用的整体性。”红日中药研究院院长张志强解释道,“由于不同中药各自所含化合物的组成不同,各种化合物比例也有差异,每味中药拥有如人类指纹一样的标准红外指纹图谱,各不相同。”

红日药业通过对传统煎煮方法的标准化研究,建立传统汤剂的标准红外图谱,通过比对差异,调整单味颗粒提取工艺,用科技手段复现“老祖宗的那碗汤”。

在红日药业配方颗粒的智能生产线上,通过在线实时监测药液的质量数据,生产实现“检测—反馈—调控”闭环,大大降低了产品质量批间差异。这套系统还能自动生成“成分护照”,记录每批产品中百余种数据的动态变化。

这种“数字孪生+智能制药”的模式,也正在改写行业标准。2021年,国家药监局发布《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推动全行业从“经验控制”转向“数据驱动”。

智能工厂激活传统技艺

“过去老师傅炒药,火候全凭‘掌心感觉’。”天津红日康仁堂炮制车间主任贾春月指着智能炒药机的触摸屏说,“现在这台设备能精准区分文火、中火、武火,精确到±2℃的温控,让‘文火慢炒’有了数字标准。”

依托红日康仁堂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传承基地”和“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传统炮制工艺正以数据的形式获得新生。

智能回转浸润罐通过传感器控制药材“吃水”程度,联合多段温控炒药机完美复现“酒炙”“醋炙”等非遗工艺;AGV机器人通过地面二维码导航,实现100%精准投料;MES系统每秒采集超2000个数据点,构建全生命周期档案……

红日康仁堂生产负责人刘宝凯指着中控大屏说:“当前,工厂内200台套设备的数据都汇总于此,这就如同给工厂装上了一个‘数字大脑’,高效处理和分析着各类生产数据。”相较于传统工艺,数智化产线给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带来了显著变化,生产效率提升39%,运营成本降低26%,产品不良率下降33%。

红日药业董事长吴文元给记者描绘出一幅更为宏伟的发展蓝图:“目前的成果,仅仅是‘数字中药’发展征程上迈出的第一步。后续,我们计划引入大模型、AI技术,逐步朝着自动化排产与构建柔性工厂的方向深入探索,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具竞争力、更具活力的中药产业生态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发布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中药产业需要以“造好药”为目标,用数字化打通从田间到临床的全链条。“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已成为中药制造的必由之路。

随着扫码声响起,又一瓶配方颗粒完成赋码。这袋承载着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全成分”配方颗粒,正悄然改写千年本草的传承方式——从“经验传承”到“数字创新”,这场跨越千年的产业变革让中医药的现代化之路愈发清晰。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