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近日,松花江水漾开涟漪,一艘“绿色方舟”划破晨雾,船尾不见黑烟熏染。这艘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哈工程”)与哈电集团联合攻关研发的国内首条寒地电推绿色智能内河船“领航之星”,搭载零碳排放船舶动力系统,让黑龙江航运提前迈入“零碳时代”。
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4》中,哈工程以卓越表现跃居全国高校第一方阵。近年来,该校不断优化转化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搭建对接平台,为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需求牵引+联合攻关”锻造产学研深度融合样本
在哈工程成果转化中心,记者看到一张特殊的“需求地图”:密密麻麻的磁钉标注着全国20余家船舶企业的技术痛点。
“我们改变过去‘先研发再找买家’的模式,而是与企业联合成立研究中心、研究院,携手攻关技术难题。”哈工程成果转化中心主任任喜峰拿出一份“三题合一”培养方案,企业技术骨干与高校导师共同制定课题,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学校与大院大所大企设立联合基金,牵引140余名教师“沉浸式”入企挂职,累计为龙江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超300项。
在距离学校30公里的哈尔滨电气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该公司舰船动力研究所所长助理、高级工程师赵云凯正在调试系统参数,通过电池自适应保护及先进的能量管理技术,突破高寒地区电池源动力效能低、续航能力差等技术难点。“哈工程动力学院的杨晓涛教授团队驻场办公,把实验室研发技术直接嫁接到我们的生产参数上。”赵云凯指着控制界面上跳动的数据流说,“这种无缝对接让研发周期缩短了40%。”
在农机制造领域,“需求牵引”模式同样结出硕果。哈工程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王伟教授团队正对一台安装了雷达测速装置的播种机进行效果测试,新装置可感知多维地形,提升播种机在复杂地形农田作业时的均匀性和精准度,满足农业作业需求。
“生态圈+资本引擎”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沿哈尔滨地铁1号线向南延伸,“环哈工程创新创业生态圈”正在崛起。在龙江中小企业快响中心,记者看到智能农机、海洋装备等六大领域的成果展示数据流动,办事大厅不时接到企业需求对接的电话询问。
“这里就像科技成果的‘超市’,企业可以像选购商品一样,挑选技术。”哈工程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王发银介绍,该中心组建了黑龙江省普惠专利池,首批637项专利完成入池并面向全省中小微企业实施开放许可。
资本助力正在成为转化的关键推手。哈工程联合龙江新产投、哈创投、哈城投等多家投资机构,深入挖掘可转项目,投早、投小,多项“硬科技”已成为助力经济发展的“硬实力”。生态圈内,由哈工程与哈创投、哈尔滨道外区政府、红旗城集团共同组建的“环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还将建设集概念验证、小试初试、科创服务、产教融合于一体的特色科创服务综合体。
这种机制创新催生了“四个一批”的裂变效应:做大校友企业“头部矩阵”,就地转化“关键成果”,挖掘储备“青苗种库”,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凤还旧巢”。今年,哈工程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预计突破1亿元,较3年前增长10倍。
从松花江上的“领航之星”到三江平原的智能农机,从深海传感器到粮食分选系统,哈工程正以“需求牵引”为锚、“资本引擎”为帆,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大潮中驶向深蓝。正如哈工程校长宋迎东所言:“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与战斗力,才能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我们要让实验室里的每个创新火花,都能在产业沃土中燃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