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投资增速稳 自主创新活力强——我国铁路一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2亿元

2025-04-13 14:22:5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近日,世界首座时速350公里单洞双线高铁海底隧道全线贯通,汕汕高铁距离全线开通仅“一步之遥”;广西南宁至凭祥高铁崇左至凭祥段全线铺轨完成,年内具备开通运营条件;新建沪昆铁路至安六铁路联络线顺利完工,贵州省快速铁路网建设迈出新步伐……春季盎然,一批铁路重点工程取得积极进展。

国铁集团4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2亿元、同比增长5.2%。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高质量推进,较好地发挥了铁路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有效带动作用。

铁路建设扎实推进

1月中旬,在广东省阳江市,随着第一对长500米的长钢轨缓缓入槽,广州至湛江高速铁路(以下简称广湛高铁)正式进入铺轨施工阶段,广湛高铁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广湛高铁参建单位、中铁十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铺轨采用国内领先的邻线铺轨作业设备,可进行本线、邻线钢轨同时铺设,相比传统铺轨机,作业效率提高50%。广湛高铁建成通车后,广东省阳江、茂名、湛江三地将真正跨入高铁时代,快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

在祖国西北,新建西宁至成都(以下简称“西成铁路”)铁路甘青段碌曲隧道进口进尺突破1000米大关,标志着该项目的两处关键控制性工程——碌曲隧道、双岔隧道均完成千米节点目标。据悉,西成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之一“兰(西)广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兰(州)、西(宁)城市群和成(都)、渝(重庆)城市群交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超16万公里,其中高铁超4.6万公里。国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铁路部门坚持联网、补网、强链,优质高效推进铁路规划建设。当前,除了重点控制性工程取得积极进展,陇海线郑州至兰州段改造工程、哈密东站扩能改造工程等一批项目也计划年内开工建设。

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3月17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领航号”掘进至第2500环,突破5000米大关,距离江心仅剩660米。该隧道建成运营后,将实现高铁穿越长江不减速的壮举。

作为沪渝蓉高铁控制性咽喉工程,崇太长江隧道是目前世界独头掘进距离最长、盾构直径最大、过江设计时速最高、长江水下最深的高铁隧道工程。沪渝蓉高铁通车运营后,将在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间建起一条快速新通道,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如今,CR450动车组样车已经完成了静态、低速动态调试试验,铁路票务系统完成智能化升级,国产盾构机技术实现智能化跨越式发展……一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高铁线路的建设速度,也展现了中国铁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高铁技术的不断升级、智能化铁路系统的研发应用等,都是在铁路投资建设的推动下取得的重要成果。可以说,铁路投资的增长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业内专家指出,近年来,铁路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铁路的运输效率和安全性,也为我国铁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此外,铁路技术的创新也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