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安全是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的生命线,要以安全为生命线,构建审慎包容的治理体系,同时深耕技术自主化,破除‘卡脖子’难题,以管得住的安全托底放得开的创新。”4月11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低空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航空学会低空经济首席专家董志毅为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基础逐步夯实。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无人机制造企业共800家,无人机运营企业共2.4万架,较2024年增长20%;无人机一季度累计飞行437.8万小时,增长了16.41%。
“低空经济‘起飞’前是一场长跑。”在董志毅看来,推动低空经济发展,需要“耐心企业”专注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和场景拓展,让低空消费更快普及,也需要“耐心政府”科学合理规划、遵循市场规律,让行业在安全、有序中发展。
低空经济的创新活力奔涌
在深圳,花99元就能坐直升机低空观光,360度解锁花会游玩攻略;在成都,无人机载着外卖穿行,将咖啡、美食送至买家身旁;在长三角,首条低空交通环线通航,让人们出行有了更多选择……抬头仰望天空,低空经济托举的文旅消费、物流运输、交通出行、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等产业,正绘就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驱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引擎,可以从一组数据中管中窥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信息系统数据显示,截止今年4月8日,全国共702家企业完成登记注册,备案产品2295种。同时,无人机整机及部件基本实现国产化,航空电推进技术快速发展,量产的航空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已达到每公斤350瓦时,每公斤400瓦时的凝聚态航空动力电池也开展飞行验证。
但也有工信领域专家表示,我国低空装备产业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低空装备的设计保证、质量安全等体系建设均处于探索阶段,低空产业链全要素变革带来系统性安全挑战。
这与董志毅的观点不谋而合。“安全健康发展将是今后低空经济发展的主题。”董志毅指出,要特别关注新技术发展不确定性和新产品的成长成熟周期。比如eVTOL现阶段建设将按照先载货飞行后载人飞行、先有人驾驶后无人驾驶、先隔离飞行后融合飞行的路线图演进。
发展低空经济还需平衡安全与创新
“通用航空产业是需要长期培育的耐心产业,而以通用航空为重要发展平台的低空经济更是需要长期发展的耐心经济。”董志毅指出,促进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发展,需构建审慎包容的低空安全新治理体系。
未来低空飞行呈现多模式、高灵活的特征。董志毅认为,要通过提升飞行器自主飞行能力,增强避障性能,完善空域资源规划等措施,降低飞行安全风险,特别要防止未来有人机和无人机混合飞行时发生空中“事故”。
“也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通过市场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还要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为技术的应用提供法律保障和规范引导。”董志毅建议,构建低空空域新治理体系,研究制定全新数字飞行规则,分级分类建立低空飞行器安全标准,逐渐形成对“不安全”的低空飞行分级分类的处置方案,同时创新低空场景运行管理和低空空域智能管控技术,建设标准统一、分级管理的低空安全监管平台,同时建设基于内生安全的低空智能网联技术体系,确保飞行器、载荷、地面设施、相关用户等整个系统的网络空间安全。
作为全国首批“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南航针对空域安全、频谱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问题,研发了国内首创的低空安全管控平台,实现了低空频谱资源有效管理、监管和保障。
南航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启晖表示,“我们将持续推动学科建设与低空科技双向赋能,勇闯低空科技‘无人区’,为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