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4月10日10时,西辽河干流水头到达内蒙古通辽市教来河口,与下游有水河道既有水面成功“会师”。这一历史性的交汇,标志着自1998年以来断流长达27年的西辽河首次实现干流全线贯通。11日,水利部举行西辽河生态补水成效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陈敏表示,西辽河是七大江河之一辽河干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流域人民的母亲河。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是“母亲河复苏行动”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西辽河是辽河西源,流经内蒙古、吉林、辽宁三省区,滋养着科尔沁草原腹地。近几十年来,受降雨减少和流域经济社会、农业生产发展等因素影响,西辽河流域出现了干流常年断流、湖泊湿地萎缩等严重生态问题,其中干流自1998年以来一直处于断流状态,成为我国七大江河中唯一处于断流状态的大江大河。河道沙化、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接踵而至,流域生态亮起“红灯”。
“河流的生命在于流动,确保河道水流贯通,是最底线的要求。”陈敏表示,水利部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作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六条实施路径之一,2022年以来,围绕解决河道断流、湖泊萎缩问题,在全国选择88条(个)河(湖)启动开展了母亲河复苏行动,逐条(个)制定“一河(湖)一策”保护修复方案,采取了节约用水、优化调度、生态补水等措施,持续推动江河湖泊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
自2020年以来,水利部会同内蒙古自治区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控,实施春夏季生态补水,严格河道和库区管理,依法清理乱占、乱采、乱挖、乱建等“四乱”问题,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全面强化节水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严格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西辽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长,地下水超采区水位止跌回升,生态环境复苏成效显著。
水利部调水管理司司长王平介绍,近年来,水利部积极推进重点江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有效支撑河湖生态环境复苏。针对西辽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2020年以来,相关部门积极把握调度关键期,充分利用雨洪资源,通过精准调度水库枢纽,精细控制重要断面过流流量,发挥好每一方水资源效能,西辽河干流有水河段逐年延长,断流河长逐渐缩短。
数据显示,2020年,台河口断面实现下泄生态水量3700万立方米;2021年,干流水头首次到达总办窝堡枢纽;2022年,干流实现总办窝堡枢纽首次过水,并向下游推进18公里;2023年,干流水头首次到达通辽规划城区界;2024年,干流水头行进至总办窝堡枢纽以下72.9公里,穿越通辽城区,刷新了行进的最远距离;今年春季调度,经过38天的奋战,西辽河干流更是自1998年断流以来首次实现全线过流。
“面对复杂未知的河道过流条件,松辽委充分借助科技力量,以数字赋能、智慧应用为支撑,为调度工作保驾护航。”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主任张延坤说。
张延坤介绍,具体来讲,松辽委开展西辽河干支流河道地形测量,整合水利对象基础数据,接入水文、地下水、取用水等监测数据,汇集水资源调度、生态流量管控、取用水管理等业务数据,共享卫星遥感影像等跨行业数据,建成西辽河流域专题一张图,为水资源调度动态模拟和智能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撑。建设西辽河流域重点河段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对河道过流能力、治理路线比对、水流演进等关键环节,开展了模拟50余次,研究分析各河段沿程水量损失及水头演进极限距离,推动西辽河调水从“经验治水”转变为“模型驱动”。调水过程中,通过数字孪生西辽河平台,实时掌握重点水库及主要断面水情变化,开展工程调度、断面过流、地下水、取用水等信息多维对比分析,量化评估调度预案执行情况,精打细算用好西辽河每一方水资源。
陈敏表示,西辽河干流实现全线过流,对有效地补充河道生态水量,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等意义重大。据初步调查,2024年通辽市地下水位平均值较2020年回升了0.55米,全线过流期间,沿线百姓欢欣鼓舞,扶老携幼纷纷沿着水头行进方向驻足观看,天鹅、大雁等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候鸟陆续回归,流域生机逐渐复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