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4月10日,国家(中关村)火炬科创学院举行“IQ Talk”“未来医疗:细胞与基因治疗”轻社交沙龙活动。该活动由国家(中关村)火炬科创学院主办。
活动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周琪在作《细胞治疗等生物技术领域前沿、挑战及人才布局》报告时,分析了我国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新兴领域面临的发展机遇及形势挑战,介绍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科研进展及人才培养状况,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有关思路举措。
君联资本联席首席投资官、董事总经理王俊峰以《资本助推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发展》为题,分析了全球CGT产业现状。他表示,随着中国对医疗投入的增加,CGT领域中国临床试验数量快速增加,未来几年的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特别是北京正在加速布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CGT产业集群,有望成为首都创新的一张新名片。
CGT药物是继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之后,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竞相布局的新赛道,北京市具有原始创新和临床资源优势。此次活动聚焦CGT重点领域的技术与应用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培养,“四链”人才结合自身所在行业,进行深入讨论。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实体瘤细胞与基因治疗临床专家沈琳教授分享实体瘤细胞治疗的应用前景。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斯科特·汉森指出,“CGT相关领域多学科交叉特色显著,整合生物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与临床医学研究将会有效缩短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周期。”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宝洋表示,“我国应以审评监管理念和实践的改革为突破口,从制度设计、政策导向、要素供给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引导技术向前瞻性、先进性、多元化发展。”
在交流环节中,ATLATL飞镖创新中心创始人、CEO朱鹏程博士指出,CGT产业具有“技术密集+临床转化长周期”双重特性,需构建“基础研究-中试平台-临床应用”全链条协同机制。他建议,北京要发挥高校院所集聚优势,强化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优化产业载体与资本支持,加速创新成果落地。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