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千亩荒坡变身“生态绿肺”

2025-04-10 22:14:5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田倩倩

近日,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2025年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在平襄镇温泉村北山全面启动。该县县直128个单位的干部职工与群众组成造林队伍,以科技手段推进荒山绿化,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注入新动能。

当日下午3时,北山植树现场一派繁忙景象。陡峭的山坡上空,3架无人机往返穿梭,成为此次植树活动的“科技担当”。每架无人机下方悬挂着四五棵苗木,在无人机操控人员的严控下,这些苗木不到一分钟就已精准“空投”至预先挖好的树穴旁,等待被栽植。

“每架无人机单次运载量达120斤,日运输量达1000株,效率是人工搬运的10倍。”无人机操作技术人员姚鹏飞告诉记者,除了高效率,无人机搬运时保护了土球的完整性,进一步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

科技让生态建设更具活力。此次植树活动采用“无人机运输+人工栽植”作业模式,通过无人机将苗木运输到种植点位,极大地提高了植树效率。这种“空中+地面”的立体作业模式,是通渭县应对复杂地形造林的有益应用,破解了传统人工运输成本高、风险大、“陡坡难造林”的痛点,为后续大规模生态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植树现场,干部职工3人成组、5人一队,沿山坡有序展开挖坑、扶苗、培土、浇水等作业,新栽的苗木在春日暖阳中挺立,为荒山点缀点点绿意。“我们组织50余名工作人员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从挖坑到栽苗,每个环节都要确保质量,才能提高成活率。”国网通渭县供电公司综合服务班班长高一雄和同事们一起参与了植树,该单位当天承担了400株松树的栽植任务。

为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植一片绿一片”,通渭县建立了定人员、定地块、定责任,包栽植、包浇水、包管护、包成活的“三定四包”责任制,并配套完善了灌溉设施。

“此次植树区域属于通渭县2025年城区面山绿化造林工程,计划栽植耐旱苗木11万株,绿化面积1000亩,树种选择云杉、刺槐等苗木,既可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又兼顾了生态效益。”通渭县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宁介绍,今年,全县计划完成造林封育2.45万亩,目前已完成1.3万亩。

如今通渭的山乡面貌正悄然改变:曾经的荒坡渐次披绿,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昔日旱塬荒山正逐渐变为满眼苍翠的绿水青山,大部分区域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治理效果,绿色正成为通渭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暮春时节,新栽的苗木在山风中舒展枝叶。这场植树行动,既是一次播撒绿色的“春日之约”,更是通渭县向“生态固本”战略目标迈进的生动实践。随着一株株幼苗扎根沃土,陇中大地的绿色画卷正徐徐铺展。

作为“三北”工程建设重要节点,近年来,通渭县坚持“扩绿”“护绿”“兴绿”并举,深入实施“绿满陇中”行动,“十四五”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造林38.72万亩,构筑起黄河中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如今,“春有山花烂漫,夏见绿荫葱茏,秋赏层林尽染,冬观松柏傲雪”的生态愿景正在这片黄土地上渐次实现。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