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千载金丝承古韵 万锤银錾叩新声——花丝镶嵌传统工艺经创新设计后大放异彩

2025-04-09 07:43:4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陈汝健

金银丝线,绕指柔结,千年绝技翻飞于匠人指尖;金银胎体上錾刻出精美花纹,嵌玉缀翠。丝丝相扣间,尽显繁复细腻,而又极尽华美。

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它融合花丝、錾刻、银蓝和镶嵌等工艺于一体,与景泰蓝等同属“燕京八绝”,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

在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花丝镶嵌成为这里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年来,我们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这项宫廷绝技‘飞入’百姓家。”4月8日,该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以錾为笔,三代匠人的接续传承

“叮当——叮当——”

上午八点半,錾刻声在河北大厂良盛达非遗工坊内此起彼伏。80后马维盛俯身于工作台前,细细的金丝在他的镊尖游走,如同春蚕吐丝般盘绕出宝相花纹。在他身后的展柜中,一个曾亮相冬奥会的和田玉冰壶正泛着温润光泽——壶盖上缠绕的花丝,恰似一条时光纽带,将千年宫廷绝技与当代审美悄然连结。

“錾子就是我们的笔锋。”作为马家第三代传承人,马维盛时刻牢记父亲马福良的谆谆教诲。他的父亲马福良——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至今仍保留着手工开錾的传统。

錾刻技艺,实为小锤敲打各种錾子,通过挤压、抬鼓、剔刻等方式创造出平面或立体的装饰图案,镶以珠宝。花丝技艺先将金银抽成直径0.1毫米至0.4毫米的细丝,再用堆、垒、编、织等技法使其跃然于工艺品之上。“长辈常说‘三分手艺七分家伙’,现在要加半句‘三分创新七分坚守’。”马维盛谈及父亲跟着爷爷学徒时的经历感慨道。

悬挂于展厅西墙上的祖传錾子阵列,无声诉说着马家三代人的传承图谱,默默见证着三代匠人的光阴故事——爷爷马作文18岁在京城银楼学艺时,学的正是清代造办处的花丝镶嵌技艺;父亲马福良为冬奥会制作冰壶时,将冬奥元素与中国传统吉祥文化融为一体。

“每代人都在做同一道题,不过工具包在不断升级。”马维盛抚摸着父亲制作的錾刻工具,上百根錾子按纹样分类插在木盒中,像一队整装待发的士兵。

技术向“新”,宫廷绝技的破圈之路

“非遗不是躺在展馆里当古董。”马维盛的工作台像座微缩的工艺实验室,不仅堆放着传统花丝摆件,还散落着新研发的“蝶恋花”系列胸针——这是他为传承花丝镶嵌技艺进行的“破圈”试验。在他的推动下,花丝镶嵌开始与3D打印技术“握手”:先用数字化建模确定结构,再用手工细金工艺点睛。

“戴上这些花丝胸针,就像一个行走的‘非遗体验馆’。”在马维盛看来,传承非遗的最佳路径就是融入百姓生活。为此,他和工人用花丝镶嵌技艺制作出胸针、耳坠和吊坠等首饰品,以及茶具、酒具等生活用品。

展厅内,除欣赏到花丝镶嵌宫廷艺术精品外,还能品鉴、体验非遗技艺。近年来,在马家三代人的薪火传承中,这项千年宫廷技艺在时空的更迭中不断创新。如今,这里的花丝镶嵌工艺产品类型多达千余种。

直播镜头前,定价数百元的花丝首饰,以及千余元的花丝茶具、酒具系列正成为新晋网红。“更深远的变化在于传承链。”谈及传承与创新时,马维盛告诉记者:“我创立了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如今的20多人,其中5人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千载金丝承古韵,万锤银錾叩新声。这项曾专属宫廷的绝技,在大厂金火交织的花丝镶嵌工坊里,正通过年轻匠人的巧思焕发新生。正如田娟在采访中所说:“这些叮当作响的小锤,敲打的不只是金银,更是传统文化对接未来的接口。”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