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联合云南师范大学研究人员,日前在揭示新型微耀斑触发机制及太阳耀斑的自相似性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天体物理杂志快报》。
传统理论认为,太阳耀斑的能量释放主要由磁绳结构的爆发驱动。然而,这项研究聚焦于频繁发生的微耀斑,揭示了其可能由一种不同于大尺度耀斑的触发机制引发。研究团队利用太阳轨道探测器极紫外成像仪(EUI)及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大气成像仪(AIA)的多平台联合观测数据,首次观测到伴随微耀斑发生的一系列微小喷射现象。
这些微小喷射源自偶极磁场中三个同源微耀斑的中心,最初以直径仅103公里的点状结构出现,随后迅速演变成环状,并沿着与微耀斑环结构垂直的方向传播。研究发现,这些微小喷射可能是由编织状磁场中的小角度错位磁场之间的重联引发的。这一机制不同于传统观点,为微耀斑的能量释放提供了新的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所提出的机制与纳耀斑过程存在相似之处。纳耀斑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日冕加热的重要来源。研究表明,小角度磁重联不仅可以触发纳耀斑,同样适用于微耀斑,从而揭示了不同能级耀斑在物理机制上的自相似性。这表明太阳耀斑能量释放的基本物理过程可能在更大能级范围内具有普遍性。
此项研究不仅为微耀斑的触发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探讨大尺度耀斑是否存在类似的自相似特性提供了重要线索。未来的研究有望揭示太阳耀斑能量释放的统一机制,并推动人们对日冕磁场的组织形式、磁场重联触发机制及其对日冕加热贡献的深层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