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与道路交通发展密不可分。江苏无锡通过“车、路、网”协同,构建起数字时代的智慧交管体系,让出行更畅通。在江阴,当地交警部门给大型工程车装上了“智慧的眼睛”,让车两侧不再有盲区。
0.4秒自动刹停 工程车装上“智慧眼”
0.4秒,自动刹停。在无锡江阴的一处车辆测试现场,研发人员现场演示,不用司机响应,主动刹车系统仅用0.4秒就自动完成了从探测到刹停的全过程。记者看到,工程车的侧面和正前方各安装了一个雷达,可精准探测周边情况。
主动刹车系统研发团队 刘子贤:前侧的毫米波雷达向前探测距离是两米,右边的雷达向右探测距离是一米二,当障碍物接近车身七十厘米的时候,它会自动将车辆刹停。
除了在工程车上安装雷达这一“智慧眼”,去年4月以来,无锡江阴还在江苏省内首创车联网智控平台,将安装主动刹车系统的搅拌车、渣土车等工程车接入系统,目前已经有700多辆工程车接入了车联网智控平台。
无锡市江阴市公安局交警大队车辆管理所指导员 程海东:对我们的渣土车以及搅拌车进行监管,预计到下个月覆盖率达到90%以上,这些车辆它的所有的轨迹,在哪个路段上面它经常去超速,我们一目了然。
全息可视化路口:道路有了“数字大脑”
有了“聪明的车”,还要有“智慧的路”。无锡新吴区就打造了智控大道,让城市道路实现了精细化的管理。
位于无锡市新吴区的长江北路是无锡市首条城市道路智控大道,于今年一月投入试运行。在这条2.5公里的智控大道上,引入了数字孪生全息路口技术,7个路口配备有28套自适应雷达,可辐射每个路口150米的实时状况,各路口安装的摄像头、雷达连接新吴交警开发的全息路口可视化系统,车辆的车牌、车速、位置、属性、行驶姿态等要素都可以实时复现,且轨迹准确率大于95%,实现了精细化的“自我管理”。
无锡市公安局新吴分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周骏:我们的全息路口,主要有三大应用场景,第一个应用场景,是路口路段态势的预警,第二个应用场景是信号灯的优控优化,第三个应用场景是路口的安全治理。
除了快速路,在城市道路路口早晚高峰期,通过全息路口可视化系统,各交通主体的轨迹转变成一个个“热力点”。
无锡市公安局新吴分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周骏:这是我们长江北路与叙康路的实时交通路况,图中这些车辆它不是动画展示,是实时的路口交通情况。在两高峰的时候,因路口车流量较大,所以在系统上看来,它热力图呈现的是红色;在平峰的时候,因为路口车流量较小,在热力图上呈现的就是绿色。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在路口安排适当的警力进行疏导交通。
系统协同:将“智慧度”转化为“畅通度”
在无锡市首条城市道路智控大道,一系列数据经过搜集分析后,实现了各路口的态势预警、信控优化、安全治理,智慧度逐步转化为道路的畅通度。
在新吴交警综合指挥室大屏上,同步呈现着车辆的信息和运动轨迹。路上一旦出现两辆车同时停下超过10秒钟,系统将会对这一现场进行事故标记;有其他异常停车情况,也会触发预警。这种对异常事件的秒级响应,也是无锡智慧交通的聪明之处。
无锡市公安局新吴分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周骏:我们用不同的图案颜色来区分这些车辆,它是直行还是左转,或者有没有逆行,有没有压线,有没有闯红灯,这些我们都能够通过全息路口展示出来,根据系统分析得出的这些冲突点,可以安排警力到现场开展有针对性的执法。
此外,智控大道每个路口至少有3套红绿灯时长变更方案,雷达自适应系统也会根据车流实况,做到“灯随车变”,以适配高峰期和平峰期的不同车流。据了解,下一步,这种城市道路智控大道还将不断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