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第一跨”迎来新节点

2025-04-05 11:45:3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甘锋

4月3日,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精准注入预定模板,由雄安高铁公司负责建设、中铁大桥局承担施工的津潍高铁东营黄河公铁大桥568号墩主塔上横梁顺利完成浇筑。这标志着黄河流域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主塔施工正式迈入上塔柱冲刺阶段。据了解,上横梁在施工中面临不少难关,他们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实现了突破。

东营黄河公铁大桥是天津至山东潍坊高速铁路(以下简称“津潍高铁”)重点控制性工程,采取“公路在上、铁路在下”的双层合建模式,全长2230.4米,其主桥为双塔五跨式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主跨达600米,两座H形主塔塔高203.6米,相当于70层楼房高度,建成后将刷新黄河流域公铁桥梁主桥跨度与主塔高度的双重纪录。

中铁大桥局津潍高铁先开段项目部副总工程师李化超告诉记者,斜拉桥是将主梁用许多拉索直接拉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是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上横梁作为斜拉桥的关键传力构件,承担着平衡两侧斜拉索的不对称拉力。东营黄河公铁大桥568号墩主塔上横梁高悬于距地面约160米的高空,跨度达32米,施工环境极为复杂。

在如此高空且大跨度的条件下,传统工艺难以满足要求。该项目施工管理团队采用“高空支架+模板分块吊装”工艺,借助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精准模拟,对每一处受力细节进行反复优化,为横梁施工搭建起稳固的“空中平台”。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在上横梁下方创新设计雀替结构(雀替即具有结构功能的构件,起着支撑梁枋、缩短跨距的作用),改善主塔受力性能。上横梁与雀替的完美结合,攻克了黄河复杂环境下大跨度斜拉桥的技术难题。

混凝土温控则是质量管控的核心难题。李化超表示,在上横梁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内部会因水化反应产生大量热量,若不能有效控制温升,极易导致混凝土开裂。面对这一问题,该项目团队通过智能调控构建起全方位的温度监测网络,实现对混凝土内部温差的精准控制。

黄河口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给施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为破局突围,该项目团队采用“空间换时间”策略,将传统的顺序作业模式优化为立体交叉施工。上横梁两次混凝土施工分别与主塔第27节段和第28节段同步浇筑完成,并协同推进主桥钢梁架设,确保施工进度按计划稳步推进。

津潍高铁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北京至山东半岛城市群通行时间将缩短40%。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