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组合拳” 以金融创新赋能科技自立自强——专家解读《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5-04-03 08:03:2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加速聚集。这一政策被视为国家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良性循环的关键举措,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方案》的出台既是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也是破解科技金融“堵点”、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系统性工程。

经济转型呼唤金融供给侧改革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然而,传统金融体系与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之间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方案》旨在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

《方案》从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机制、产品体系、专业能力和风控能力建设出发,提出7方面20条措施。其中,包括多个部门政策组合,凝聚多部门的政策合力,打好科技金融服务的“组合拳”;增加金融资源供给,引导银行保险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聚集;畅通科技三资循环,打通资本资金资产循环过程中的堵点和卡点,支持科技企业特别是“链主”企业加快产业整合等。

“科技企业轻资产、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与银行注重抵押担保、风险可控的审慎经营逻辑存在天然冲突。”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认为,此次《方案》的出台,本质上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科技领域的具体深化。

对此,《方案》明确,要加大科技信贷投放力度。加大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灵活设置贷款利率定价和利息偿付方式。对于经营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的流动资金贷款,银行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最长可达到5年。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我国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而科技创新不确定性更大、风险更高、回报周期更长,需要银行信贷支持在更长期限内进行匹配。研究认为,重大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发展平均年限超过15年。

“这将有助于银行通过发放较长期限的流动资金贷款,灵活高效地满足科技型企业中期资金需求。”董希淼说。

建立全周期与差异化服务体系

《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形成科技金融政策协同、服务专业、风险可控的生态体系”。在受访专家看来,这一目标直指三大痛点:服务覆盖面不足、产品适配性不高、风险收益不平衡。

《方案》的亮点在于构建覆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董希淼分析,政策首次系统性地将银行、保险、创投、担保等多元主体纳入协同框架。例如,要求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保险机构开发研发中断险、首台(套)重大装备保险,鼓励“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等模式创新,形成“股债保贷”联动效应。

在差异化服务方面,董希淼特别关注到对“硬科技”企业的倾斜政策。他表示,《方案》要求建立科技型企业“技术流”评价体系,替代传统的“资金流”评估,这有助于解决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企业的融资难题。未来,金融机构需加快建立“看懂技术、读懂专利”的专业团队。

谈及《方案》实施落地面临的挑战,董希淼认为,科技金融需要“耐心资本”,但商业银行面临考核利润与风险指标的双重压力。因此,他建议进一步优化监管指标,对科技金融业务实施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

“同时,还要加快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圈,吸引民营资本、长期社保、商业保险、养老保险等成为‘耐心资本’,不断扩大支持科技创新的‘朋友圈’。”董希淼强调。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