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都芃
站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的观景平台上放眼远眺,繁忙的航道中,各色国际巨轮往来穿梭,低沉的汽笛声不时传来,这里可满足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舶全天候进出和靠泊。
3月29日,“魅力大港活力中国·世界一流港口建设”主题宣传活动在宁波舟山港启动。启动仪式上,一组数据彰显了我国港口建设取得的成就:2024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7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3亿标箱,继续稳居世界第一。
宁波舟山港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202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约13.8亿吨,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年均进出船舶超80万艘次。
“但是受地形影响,进出核心港区的航门均为狭水道,其中5万吨以上的船舶可进出的航门只有2个。”站在码头上,宁波海事局船舶交管中心副主任黄林林指着对面舟山群岛间的海面向记者介绍,除地形外,潮汐潮流、气象海况等因素对船舶靠离港口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宁波舟山港的船舶交通情况特别复杂。
要克服自然条件的不利影响,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2023年底,宁波海事局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和浙江海事局的指导下,率先在宁波舟山港推出旨在实现干线集装箱港口交通组织一体化的集装箱海运准点降本计划,加快培育港口发展新质生产力。
“集装箱船舶是类似于高铁的班轮运输模式,船期的确定性程度直接影响货箱运输成本、仓储运营成本和码头成本。”黄林林向记者举例介绍,在该计划下,假设一艘船从迪拜的杰拜勒·阿里港出发,要靠泊包括宁波舟山港在内的我国多个港口,在出发前,船只就会收到宁波海事局发送的航行计划表,清楚列明每个港口的靠离时间,准确度可以媲美高铁列车时刻表。“有了这个计划,沿途的各港口都可以提前做准备,船只也可以按照计划时间采取最经济的航行模式,减少燃料消耗,既实现节能减排又大幅降低成本。”黄林林表示。
虽然只是一张计划表,但在复杂的交通状况和庞大的货物吞吐量下,要做到计划安排缜密、运行流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此,我们搭建了智能化信息平台,可以收集众多港口、船只的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后,给出一个最合理的计划。”黄林林说,为了确保计划表更具韧性、灵活性,宁波海事局还借助包括海巡艇、无人机、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等新型智慧监管手段,强化对集装箱船舶航行、靠离泊等作业的动态掌握,尽早研判集装箱船舶可能的船期变化,让计划表“活”起来。“以马士基美东航线为例,现在船只的平均等泊时间从30小时缩短至6小时,准班率从不足30%提升至77%。”黄林林自豪地说。
集装箱船舶往往挂靠多个港口,只有每个港口的准点率都得到提升,才能实现整个海运物流链价值的最大化。目前,准点降本计划已邀请天津港、青岛港、上海港、厦门港、广州港、深圳港等港口加入,港口“朋友圈”初具规模。
此外,借助不久前上线运行的海事通App,有意向加入该计划的港口、船舶、航运公司等,都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船期数据的共享和交互,彻底打破以前各港口船期计划不互通的壁垒,便于各港口第一时间获取相关数据,共同提升船期准确性和港口生产效率。
“准点降本计划的实行对于提升中国港口整体形象和整体竞争力有很好效果,有力保障了我国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加快形成港口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黄林林表示,国际海事组织已将该计划形成的“中国经验”作为绿色港口示范案例进行大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