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电能浇灌高原“菜篮子”

2025-04-01 21:48:07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通讯员 李永鹏

青海高原的晨曦中,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新堡子村禾韵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钢架温棚群折射出粼粼银光。合作社负责人吕羚睿轻触手机屏幕,64座葡萄大棚的智能系统同步启动,如同奏响现代农业的晨曲。这是海东市智慧电能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在平均海拔2000米的河湟谷地,一场静悄悄的农业革命正通过电力脉动焕发勃勃生机。

走进禾韵合作社的智慧大棚,温湿度传感器如精密神经般密布。阳光穿透双层光伏玻璃,在成串的阳光玫瑰葡萄上洒下金色光斑。“过去测温靠手感,现在能够精确到0.1摄氏度。”吕羚睿轻点控制面板,全电化环境调控系统立即响应。这位“新农人”清晰记得2018年那个寒夜,骤降的气温让人工控温措手不及,大棚内的不少葡萄遭遇冻害。而今,当国网海东供电公司的党员服务队完成变压器增容后,智慧温控系统让葡萄越冬成活率达到98%,合作社年收入突破百万元。

在15公里外的高庙镇新庄村,草莓种植户李积亮正在享受“电力红利”。随着250千伏安变压器落地,他的7个温棚全部实现电气化改造。“推闸5分钟,抵得上过去半日工。”老李轻推电闸,3千瓦卷帘机平稳运转,晨光均匀铺洒在草莓垄间。智能补光系统让反季草莓提前45天上市,单斤价格达到夏季3倍。2024年冬季,他的草莓温棚创下日销售额2.8万元的纪录。

国网海东供电公司的服务图谱上,标注着138个这样的现代农业项目。这些跃动的数字背后,是国家电网青海电力三江源(海东)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在田间地头的持续坚守。

“电力数据最能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国网海东供电公司科技数字化办公室数据管理专责乔海春指着实时监测屏——2022年至2024年,海东市农副产品及食品加工用电量每年平均保持19.8%以上增速。

夜幕降临时,新堡子村的温棚群亮起星星点灯的补光灯。这些“人造太阳”,正重新定义高原农作物的生长节律。吕羚睿的手机不时响起订单提示,合作社的葡萄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北京、上海等20多个城市。而在供电公司的调度中心,数字孪生系统正模拟着次日用电负荷,为即将到来的育苗高峰做好准备。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海东的田野上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山海经”。这片曾经被自然条件制约的土地,如今正借助电力之光,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绽放出璀璨光芒。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