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孙明源 华凌
科学幻想,并非只是幻想。科幻与科学启蒙和科技创新的密切联动,令它拥有了魅力和无穷可能。3月31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平行论坛,2025中国科幻大会与年会同步闭幕。
从一位中学生对自己作品的细致讲解,到一位科幻作家对游戏作品的美好展望,再到一家科创公司带来的前沿成果……在这场盛会上,科幻助力人才培养、产业生态发展等相关话题,得到了充分关注。科幻与不同元素交织碰撞,共同为与会嘉宾和观众演奏出了一篇富含张力而余韵悠扬的乐章。
科幻助力人才培养
以往,钢铁厂高炉只会出现在人们对20世纪工业的回眸和怀旧当中。然而,在中国科幻大会举办地首钢园,这些高炉已经转变为“熔铸”科技人才梦想的舞台。
当下,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的高中生们,已不固定在一个教室里接受一整天的课程,而是像大学生一样,根据自己选择的科目前往指定教室上课。不过,很多时候,不少科目的教室没那么好找。
该校高一学生梁豫达和他的同学们从这个小小的“场景”中发现了创新机会,他们制作了一个带路机器人,可以将用户带往使用者指定的教室。对此,相关展台的负责教师翟永霞表示,学校计划在每个楼层都投放自动引路机,让学生的科学构想真正落地。
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原航海模型部主任姜玉龙,曾在1979年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中获奖,并长期关注青少年科技创新。“科技活动经验对提升青少年科学志趣至关重要。”他评论说。
科幻不仅激励着青少年的科学热情,其还是科研后备人才的“梦想燃料”。无论年龄大小,每位科技人才都可以是那个向往科幻的“热血少年”。
今年的中国科幻大会上,北京市科协启动了北京市科幻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指出,科幻工作的焦点将从青少年群体扩大至高校青年学生群体,加快推动科幻人才的培养与输送。计划还将人才重点培养方向转向兼具科幻创作才能、科学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中国科普作协理事陈楸帆认为,作为连接科学与人文的桥梁,科幻教育正在成为培养3类未来公民素质的重要载体。这3类素质分别是科技的素养、审美的素养、想象力的素养。
陈楸帆建议,应在高校教授与科幻相关的创意写作及“AI+科幻”课程,同时对中小学进行科幻普及教育,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科幻赋能产业生态
“科幻游戏对技术进步有明显拉动作用。”在3月30日的科幻游戏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游戏工委主任委员张毅君向与会嘉宾和观众强调。
科幻、产业、技术以及文化具有高度协同性,已成为众多与会者的共识。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院长、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表示,科幻游戏催生着技术,技术也是推动游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他展望说,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将为科幻游戏的创作及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
蒸蒸日上的游戏产业,只是科幻促进产业发展的冰山一角。大会上发布的《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科幻产业总营收1089.6亿元,科幻阅读、科幻衍生品与科幻文旅板块、科幻游戏产业齐头并进,营收显著提升。
本届中国科幻大会举办地北京市石景山区,就是科幻带动产业升级的鲜明例子。
目前,石景山区科幻企业总数突破200家,占北京市总量近三分之一,2024年实现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16%。石景山区委副书记、区长万隆在大会上表示,石景山区将继续在加强研发创新、优化产业生态、强化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企业全方位支持。
“北京天然具有发展科幻行业的优势,将成为科幻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完美世界集团高级副总裁、总编辑伊迪介绍,在北京,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将科幻产业与传统产业进行融合创新发展,探索科幻产品与教育、医疗、公益、文旅等领域的结合。完美世界还在尝试构建以科幻IP为核心的产业链,通过赛事、展览、直播、文创等打造科幻产业的全新场景,完善科幻产业生态圈。
“科幻产业前景广阔,我相信在各方努力下,科幻产业正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北京科幻产业的未来值得期待。”伊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