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激励“异想天开”项目产出颠覆性成果

2025-04-01 07:47:3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孙明源 华凌

“这是过去一年来,我第一次获得把‘疯狂设想’写成项目书的宝贵机会。”3月2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员李进指着电脑中的文件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过去几年间,他们团队的科研设想多次因为“风险过高、方向冷门”而被“打入冷宫”。如今,北京市推出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让团队的前沿项目“基于神经超构表面的大视场全息视频显示技术研究”得以启动。

非共识项目是指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因其创新性、颠覆性理念而不同于现有知识体系和共识的项目。近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在全国率先落实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的要求,探索构建了一套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并成功完成第一批项目组织工作。

不用已知“尺子”丈量未知

“历史上许多重大科学突破往往都源于非共识思想的提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建新认为,就像“日心说”和量子力学的诞生一样,未来的颠覆性技术或许就藏在那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构想中。

谢建新介绍,北京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全国顶尖高校院所、科研人才和创新生态。北京有责任以更包容的机制为颠覆传统认知的非共识项目提供发展空间。

专家实名推荐是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的重要环节。作为推荐专家的一员,谢建新重点考量的是项目的非共识性、原创性、颠覆性等特征。“非共识项目的筛选标准彻底跳脱出了传统指标,做到了不问出处、不设门槛、不唯申请者过往业绩、摒弃跟随模仿思想。”谢建新说。

“资深学者以个人学术声誉为担保,为确有潜力的后辈实名推荐,这既是对被推荐者学术能力的专业认证,更是对学术精神的郑重传递。”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王树说,负责任的推荐实质上是学术共同体的良性互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吉训明也作为专家参与了非共识项目筛选。他认为,这是一次科研评价机制的变革。“我们推荐时非常审慎,因为我们不仅是在筛选项目,更是在重塑学术共同体的认知。”

与传统流程不同,非共识项目的评审采用了双盲机制,剥离了申请者的学术身份,专家只能看见研究构想内容,无法获取推荐人的姓名、单位等信息。推荐专家、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唐捷评论说,通常的项目评审就像标准化考试,但这次非共识项目评审突破了“做题思维”,引导专家关注项目的创新核心点,不再用已知的“尺子”丈量未知。

为颠覆性创新提供土壤

在本次非共识项目评审当中,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季者的项目“反向利用细菌耐药性的新型抗生素”通过了推荐。

季者介绍,当前,很多大型药企在研发中都把资源集中在更易盈利的慢性病治疗方向,而抗生素研发被视为难以盈利的冷门研究方向,不易获得资金支持。而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为此类风险高但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提供了机会。

“我的亲身体会是,非共识项目不同于传统科研赛道,它为看似‘离经叛道’的设想提供了机会。它允许青年研究者申请高风险课题,鼓励跨学科团队进行协同创新。”季者说。

北京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谢冰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次设立的非共识项目,能够有效鼓励和促进科研人员突破传统思维,探索未知领域,产出原创性、颠覆性成果。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宋成申报的非共识项目是“交错磁体的构效关系及其原型器件构筑”。宋成介绍,交错磁体作为一种新型磁性材料,对其展开研究既有重大价值,也有很高的难度和风险,非共识项目给了团队宝贵的研究机会。

“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让我们摆脱了‘只许成功,必须成功’的包袱和焦虑。”宋成说。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非共识项目重在探索“无人区”,科研人员必然会经历不断的试错过程。北京市正在探索对基础研究路径不明确、方法不清楚、失败率较高领域的容错评价机制,对于确因研究探索性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非共识项目,若科研人员已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且无违法违规行为,相关责任主体可予以免责。

“未来,我们还将探索建立长周期稳定支持机制和跟踪评估机制,并持续探索优化遴选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做好非共识项目的筛选和管理工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添砖加瓦。”上述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王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