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你可以与围棋机器人对弈,也可以请机器人现制一杯热咖啡,还可以向AI健康管家咨询使用褪黑素的副作用……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AI产品琳琅满目,引人驻足。
3月29日下午,记者走进位于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一楼的畅春厅内,一股强劲的“AI风”扑面而来。在这里,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如期召开。
北京如何打造全球AI产业高地,通用大模型的未来在哪里?一些知名专家、政府官员与产业领袖现身此次论坛,发布AI成果,探讨AI未来。
构筑AI发展“北京范式”
此次论坛发布了7项成果,包括北京前沿算法协同创新矩阵、面向多元AI系统的统一编译器FlagTree、具身智能跨本体框架与具身大脑等。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表示,从发布的成果可以看出,北京正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层攻坚、基础层筑基、应用层突围、生态层聚变,构筑AI创新发展的“北京范式”。
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聚集相关企业超2400家,占全国近一半。
为了强化全产业链布局,北京市发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前瞻布局类脑智能、光计算等颠覆性技术,推动基础模型与软硬件协同攻关。
此外,北京还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推动算力跨域调度,依托200亿元科技成长基金,打造子母基金联动的投资矩阵。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海淀人工智能集群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首个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大模型进入深度推理阶段,具身智能成为融合现实和智能未来的先锋。”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张革介绍,海淀区将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
大模型持续引领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产业界也给论坛带来不少好消息:百度发布“文心大模型4.5”,原生多模态能力领跑行业;面壁智能推出纯端侧模型“小钢炮3.0”,并与多家车企合作开发智能座舱助手;生数科技发布业内首个高可控视频生成模型Vidu Q1,突破位置、运动轨迹与多主体一致性控制难题。
“全球人工智能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重大前沿成果不断涌现,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深度赋能的同时,正孕育未来新的重大变革。”科技部一司副司长康相武说。
康相武认为,大模型技术正持续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从OpenAI的o3模型,到XAI公司的Grok3,再到DeepSeek等,大模型快速迭代、性能不断提升,基础模型竞相取得新突破。
同时,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新形态、新路线加速涌现。“具身智能成为实现物理世界与人工智能交汇的突破口,国内外人工智能机器人密集推出,在感知、运动和操作能力上加速突破。类脑计算、量子计算、光计算等新型计算将为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开辟更多的新路径。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等多技术路线加速演进,有望催生通用人工智能新范式,实现重大技术变革。”康相武说。
图灵奖得主约瑟夫·斯发基斯在主旨报告中呼吁,中国应依托庞大工业基础与数据优势,制定区别于欧美的AI监管框架,主导工业智能标准。
具身智能将实现应用突破
此次论坛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发布首个跨本体具身大小脑协作框架RoboOS和开源具身大脑RoboBrain。
“机器人2.0时代,具身智能就是最重要的特征。”不过王仲远提到,当前具身智能面临四大瓶颈:数据短缺、模型能力弱、落地应用难、硬件不成熟。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希望以提升模型能力为突破口,通过研发具身大模型推动迭代能力代际跃迁。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银河通用创始人、智源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王鹤说,当前AI数据多源于互联网文本与图像,缺乏触觉、力反馈等物理交互数据,仿真合成数据或成破局关键。
专家普遍认为,具身智能的“ChatGPT时刻”或许不会马上到来。但未来3—5年,物流分拣、食品加工等场景将率先突破瓶颈,通用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则仍需硬件可靠性、成本与智能水平的协同进化。
在论坛上,不难捕捉到这样的信号:人工智能不仅带来技术革命,还推动产业与社会变革。正如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在论坛上断言,2025年是AI应用爆发元年。中国凭借市场规模、数据资源与政策韧性,有望在生成式AI、端侧模型与工业智能领域引领全球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