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鞋子和衣服能感知运动轨迹、餐具有了品尝味道的能力、家居打理依靠机器人、旅行可以打“飞的”……未来产业的发展将改变人类的衣食住行。
这些充满科幻感的技术和应用什么时候才能落地,哪些重点赛道将带来颠覆性变革?在3月28日召开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政府主管领导、专家学者、海内外优秀企业家共同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前沿技术等进行深度交流,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和实践启示。
制定细分领域政策
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在论坛上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大力推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加速构建适度有序、富有活力的良好发展格局,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未来产业。
意见实施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场景为牵引、以标志性产品为抓手积极引导未来产业培育。谢少锋介绍,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清洁氢等领域,组织未来产业创新任务的揭榜挂帅,遴选了一批标志性应用产品;支持企业研发人工智能电脑、智能眼镜等百余款创新产品;大力发展无人化、智能化低空装备,1000多个产品完成备案,预计5年内无人机的数量将突破千万架。
谢少锋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地方政府推动集聚发展,依托国家科技创新高地,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未来产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政府投资基金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投资力度,支持各地先行先试,通过培养领军人才等不断激发产业创新能力。
“围绕未来产业从孕育到壮大,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发展轨迹,北京已经在细分领域搭建了31个创新平台,与相关部门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并建设了光电子等10家未来产业育新基地。”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表示,对于未来产业,北京市加强投资引导,设立8支千亿元的市级政府产业基金,加强跨周期、逆周期调节力度,真正实现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良性互动。下一步,北京市将持续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谢少锋介绍,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细分领域的产业政策将陆续出台,不断引导未来产业科学精准布局和持续创新,突破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的技术,打造一批国之重器。
谋划经济新增长点
“谋划未来产业有利于加快形成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激发创新发展内生驱动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所长蒲松涛说,未来产业赛道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形势,需要全方位创新体制机制,在先进制造、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一代通信等领域打造领先优势。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将重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其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十分广泛。哪些赛道值得关注,哪些发展路径能推动未来产业更快更好发展呢?
论坛上,《未来产业新赛道研究报告》发布。报告遴选出面向2035年的我国未来产业重点赛道目录,其中包括六大未来重点方向中的78个重点赛道,如原子级制造、新一代工业母机、清洁氢、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在此基础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团队进一步筛选了突破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强、发展潜力更大的十大重点赛道,包括通用人工智能、高级别自动驾驶、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低空经济(通用航空)、固态电池等新型储能、清洁氢、算力芯片、细胞与基因治疗、元宇宙。
2025年未来产业十大重点赛道中,人工智能体的发展成为近期的关注热点。
“通过可信技术搭建可靠、可控、可优化的智能体应用,将成为产业规模化应用AI必需的基础设施。”蚂蚁数科首席技术官王维在论坛上介绍,由于企业场景具有复杂、低容错等特点,智能体落地除了需要解决复杂的知识工程问题外,还要在投入使用后进行自我优化,匹配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底座可信才能确保企业可以更容易地开发和部署智能体。为此,蚂蚁数科团队不断对可信垂域大模型进行调优,通过继续预训练和后训练,构建大模型的可信‘价值观’。”王维说,可信智能体技术正在助力AI实现知识工程、行业推理、知识库、交互等方面的“可信”,为未来产业发展贡献具有高保障力的AI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