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具身智能”不但成为热词,而且从屏幕“照进现实”。在科技成就展区,一款名为“天工”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迈着稳健步伐,通过斜坡、碎石、沙袋等复杂地形。“天工”的行动为何如此灵活而精准?这是由于其内置了“慧思开物”。
“作为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它能让机器人通过自然语言理解我们的一些指令,然后理解周围的环境。”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怡彭说,“天工”可实时调整全身动作与步态,自如应对各种未知和复杂的地形环境,拥有强大的运动控制能力,目前已在电力巡检等场景中,完成了放电操作和倒闸操作的实训。
具身智能是指将人工智能集成到机器人等物理实体中,赋予它们感知,从环境中学习并动态地与环境动态互动的能力。
同样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进阶版“天工2.0”机器人在中关村论坛上首次对外亮相。面对高台阶、斜坡、楼梯、坑洼路面等复杂地形,“天工2.0”甚至能自如地切换成“微曲膝”等模式,通行更灵巧迅速;搭载了自研双电池快换电系统,可在站立场景下进行换电;具备工业级上肢负载能力,双臂承载16公斤的末端稳态负重,动态作业精度达到毫米级。
在零售行业,具身智能应用已进入试验阶段。在年会上展示的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Galbot,凭借具身大模型、端到端导航等技术,实现了从补货到取货的全链条无人化运营、24小时无人值守运营,还提升了库存管理精准度和供应链效率。
“具身智能被认为是开启通用人工智能新时代的钥匙,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开启了以大模型为核心的计算智能与物理智能融合发展的新征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于海斌认为,在通用终端形态方面,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但未必是唯一答案。
“在具身智能通用操控中,机械臂利用大语言模型和视觉语言模型,实现零训练完成复杂指令,比如关闭抽屉、将垃圾放入垃圾盘中。”于海斌说,具身智能驾驶也是具身智能技术应用的典型案例。驾驶系统通过物理智能体、虚拟智能体、真实交通场景之间的持续交互,实现智能系统在复杂交通场景中的精准感知、高效执行、自主进化。
“具身智能”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北京将利用三年时间,力争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推动万台具身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现场,具身智能产业的突破和布局有了更多具象化的展示:能跑会跳,甚至会作揖拜年的机器狗;通过与AI合作对照片进行解析,在现场就画出人物肖像的机械臂;清华大学孵化团队带来的全球首款全直驱仿人五指灵巧手,搭载12个主动自由度、100点触觉阵列传感器,能感知物体的硬度、温度甚至边缘形状,完成试管分拣、红酒开瓶等高精度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