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青藏高原地区肥胖及相关重大疾病具有何种风险机制,欠发达地区应建立怎样的防控策略?3月30日,国家级项目“基于多组学图谱和数智健康的高原肥胖及相关重大疾病风险机制与防控策略研究”在青海西宁启动。该项目旨在产出国际领先成果,助力提升高原居民健康水平。
高原肥胖低流行 高增长
眼下,青海不少三甲医院开设肥胖与代谢病多学科门诊,不少中医诊所的中医穴位埋线服务受到超重肥胖群体的青睐。
根据青海、西藏地区全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调查数据显示,高原地区人群的肥胖流行呈现出相对低流行、高增长的特点,同时,西藏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日前,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友发牵头、青海大学教授彭雯共同负责、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李卫东教授团队联合攻关的“基于多组学图谱和数智健康的高原肥胖及相关重大疾病风险机制与防控策略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将基于2018年建立的基线、2021年和2024年开展随访的高原人群肥胖和慢性病队列,采用多组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高原人群肥胖及相关疾病的表型特点,探索防治风险因素,开展机制探索,并进行干预研究,力争产出国际领先成果,助力提升高原居民健康水平。
专家表示,体重管理不仅是“健康中国”的重要实践,更是对慢性病防控,特别是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系统化防治的布局。“肥胖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健康问题,而是影响国民健康素质、加重疾病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青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任延明说。
欠发达地区迎肥胖防控“窗口期”
随着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方式改变,我国居民健康状况总体改善的同时,超重肥胖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中国营养学会肥胖防控分会主任委员,王友发与团队成员在2021年发表预测研究显示,若不采取有效干预,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中肥胖超重率将达70%,我国公众对减重和健康的需求将日益迫切。
开设八年,青海红十字医院减重门诊为不少民众解决“甜蜜负担”。该门诊的人体成分分析仪,可精准评估体脂、肌肉含量及基础代谢率等关键指标,还引进智能化AI营养小助理和专业的营养减重APP,帮助患者实时记录饮食、运动、体重变化等数据,并提供个性化的营养建议和科学饮食指导及动态调整方案。
专家表示,超重肥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显示,超重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王友发团队深耕肥胖和心血管代谢病领域,并于2022年将“世界肥胖日”活动引入中国,至2025年,连续多年举办系列活动,并将世界肥胖联盟发布的年度《世界肥胖报告》翻译为中文,在肥胖防治领域搭建起国内和国际的桥梁。
3月30日,长期开展高原医学和人群健康研究的彭雯表示,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和农村地区,超重肥胖患病率增长的速率显著高于城镇地区,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窗口期给予有效干预,这些人群和地区将成为中国肥胖和相关慢性病的重灾区。“肥胖防控除了加强医疗支持,同时需要推进健康生活方式,例如结合不同地区饮食特点,在尊重当地饮食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推广健康饮食的改良版食谱。”彭雯说。
为构建“科学膳食+适度运动+动态监测”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日前,西安交通大学、青海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专家,联合发布《高原人群健康体重管理倡议书(2025)》,从强化政策与资源支持、制定个性化管理工具、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全生命周期精准干预、科学升级传统饮食等10个方面提出“政策-技术-场景”三位一体防控策略,呼吁全社会树立“合理体重是高原健康的基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