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活方式改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等眼底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导致视力损害和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3月22日召开的亚太眼底研究领袖学术峰会暨诺华中国眼科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人种差异对治疗策略的影响、新一代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治疗实践等主题进行经验分享,探讨新技术对眼底疾病的诊疗机理。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教授赵博军表示,亚洲人群的视网膜结构如黄斑区厚度和脉络膜特征与欧美人群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影响药物疗效。因此,在治疗时选择有亚洲人群临床证据的药物更可靠。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授孙大卫也表示,亚洲人群与欧美人群在眼底结构厚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异质性差异,这一解剖学特征对眼科疾病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药物分布特性若能形成“表层-深层”立体治疗网络,将使脉络膜层药物暴露量较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苗恒指出,亚洲人群在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发病率、解剖结构特点以及药物选择上具有独特性。亚洲人网膜静脉阻塞发病率高于西方人群,且视网膜血流速度较慢、血管密度较低,导致疾病早期视力和解剖结构状态更差。此外,亚洲人群的青光眼风险更高,且就诊延迟现象普遍,这些因素都使得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更具挑战性。
针对上述亚洲人群眼底疾病的特点,与会专家认为,开展难治性眼底疾病的治疗时应充分考量,选择有更强穿透力和更快起效速度的药物或治疗方案。
广东省人民医院教授余洪华介绍,在临床和真实世界研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仍存在持续性水肿,这种现象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患者中比例较高,可能与全身因素和眼部炎症相关。布西珠单抗是一种小分子、高穿透力的单链抗体片段,已在85个国家和地区上市。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支持,广东省人民医院作为首批获批应用的公立医院,于2024年1月启动了相关研究,旨在观察布西珠单抗对持续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在12周的间隔内能够维持良好的视力和解剖结构,无需频繁注射。
印度新德里视光中心教授Lalit Verma表示,一些药物在亚洲人群中效果显著,与在高加索人种中的效果存在差异,可能与视网膜厚度和血管结构有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徐筑萍介绍,为提升公众治疗率,增强筛查意识,华西医院与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合作,自2021年起建立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防治管理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卷积神经网络研发智能产品,对眼底图像进行病变特征分析和标准化,提升眼底病变的筛查率,助力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