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3月24日,记者在位于安徽合肥肥东县经开区的优艾智合智能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远程大屏上看到,远在广东的一座火电厂内,一台优艾智合机器人平稳滑行至高压柜,通过机械臂精准开启柜门,以红外热像仪细致扫描设备温度,AI声纹识别系统敏锐监听设备异响。“这项以前由8名工程师协同完成的复杂巡检任务,如今只需一台机器人即可独立承担,准确率高达99.97%。”优艾智合联合创始人边旭告诉记者。
“通过标准化接口与柔性化设计,以双核心架构为载体,集成机器人专有AI算法与云端行业垂直大模型,让系统可快速适配新能源、电力巡检等多领域需求,使企业部署成本大大降低。”边旭说,在技术落地层面,优艾智合已形成“一脑多态”的系列产品矩阵。
“工业细分场景的标准化和专业化要求高,对于任务执行要求绝对精准,容错率低,追求泛化和通用的一套硬件,很难完成对所有任务的分工执行。”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优艾智合—西安交大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梅雪松告诉记者,“一脑多态”就是一套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以及多种特定的机器人形态,支撑不同场景的规模化落地应是工业具身智能快速落地的必然技术路径。
“相较于深圳、杭州等先行城市,合肥具身智能产业起步稍晚,但凭借自身的科研资源和本地产业链配套,在工业机器人、安全交互算法等细分领域逐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合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合肥将具身智能融入“芯屏汽合”产业发展战略,通过显示面板、新能源等场景需求反向定义技术参数,提升技术适配性和商业化效率,形成了产业协同效应。
记者了解到,合肥目前已集聚约40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形成8个整机产品。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