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人们留下丰富的科技文化遗产——纪念李约瑟逝世30周年

2025-03-24 15:49:21 来源: 点击数:

付 雷

30年前的3月24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生物化学家、科学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离开了人世,但却给人们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文化遗产。

1900年12月9日,李约瑟出生于英国伦敦。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进入生物化学家霍普金斯主持的实验室。1931年,李约瑟出版三卷本《化学胚胎学》,由此成为化学胚胎学学科创始人,随后他又出版了《胚胎学史》,并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可以看出,李约瑟在成为科学史家之前,已经是非常成功的生物化学家。

1937年,受来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鲁桂珍等三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于1943年来到中国,创办了中英科学合作馆并担任馆长。从1943年到1946年,李约瑟在中国西南、西北、东南、北部等地区考察,重点关注中国当时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

1948年,李约瑟开始撰写多卷本《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英文简称SCC)。在他的众多研究成果中,最重要、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这套书。新中国成立后,李约瑟多次访华,曾组建英中友好协会、英中了解协会并任会长。1994年,李约瑟入选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在李约瑟之前,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缺乏足够的认知,科学技术史的书写更是以西方,特别是欧洲为中心。李约瑟关于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的研究,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学术话语体系,跳出了传统的文艺复兴以后近代科学的范式,从文明的角度审视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这对于世界科学技术史研究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约瑟的这套巨著以及他的研究范式,如文明史视角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非西方中心的话语体系,重视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政治文化的互动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很多人都是通过“李约瑟难题”认识李约瑟的,这也是李约瑟的重要思想和文化遗产之一。“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心问题,其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到16世纪之间,在将自然知识应用于实际方面,中国比西方更有效;二是为什么近代科学诞生于伽利略以后的欧洲,而不是中国?“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吸引了全球学者的关注,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显示出对该问题的极大热情。此外,进入21世纪,钱学森就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两个问题在当下都具有现实意义,既是相关的问题,同时又有明显区别,需要结合起来讨论。

在20世纪40年代,李约瑟对外迁至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区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一大批高校及它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考察。他留下的丰富文字和图像资料,包括工作报告、信件、报道、日记、照片等,给后人研究当时的教育和科研状况提供了重要的一手文献。相较于对李约瑟的科学技术史研究和“李约瑟难题”,目前我们关于这些内容的研究还非常少,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李约瑟还在剑桥大学成立了李约瑟研究所。该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主体是东亚科学史图书馆,主要研究方向是东亚科技文明史。东亚科学史图书馆收藏了李约瑟收集的中国典籍,还有其他人的赠书和图书馆购买的图书,总计2万余部。研究所不仅继承了李约瑟的遗志,继续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著作,而且接收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科学技术史访问学者,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重镇。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生物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翟冬冬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