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溇港:“变害为利”的生态智慧

2025-03-23 19:06:4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孙明源 江耘

像“毛细血管”一般分布在太湖南岸的溇港,不似京杭大运河那样庞大,乍看也没有都江堰那样的气魄,但这些密集纵横的河港,却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一项世界级的灌溉工程遗产。

在浙江湖州吴兴区太湖南岸的乡村地带,科技日报记者见到了许多条频密的溇港。它们普遍尺度较小,除几条骨干河道外,一般宽度都不到20米。这些河港中一多半都流进了太湖,在溇港入湖的位置,往往建有装着巨石闸板的斗门。沿太湖南岸行进时,不多久就能看到一道这样的斗门……

这些溇港与其它的乡间水道有何不同之处?它们为何被誉为“惠泽千年”的“生态工程”?在湖州探访时,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变“卑湿”为富饶

“苏湖熟,天下足。”一句古谚,点明了古代太湖周边农业的富庶。但是在这片土地得到充分开发之前,这里却是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写的“江南卑湿,丈夫早夭”之地。

在汉代以前,包括太湖流域在内的江南地区生产水平低下,人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古太湖流域水高地低,河港纵横,河网水面率在50%以上,史料记载当地“水高地低,湖荡棋布,河港纵横,墩岛众多”。

湖州市南浔区农村水利管理中心助理工程师张鑫珍介绍,在这种情况下,先民开展农业开发的前提,就是治理湿地,特别是要解决洪涝问题,以保证沿湖田地的灌排与稳产。

由于河网密集,支流众多,当地并不存在一条类似黄河的大河,也不适用“大禹治水”式的经验。太湖流域的先民们发挥才智,很早就找到了一种因地制宜的方法。

在对太湖滩涂的开凿和整治过程中,人们基于当地的自然圩,逐渐打造出了一组能够调节太湖蓄泄的系统水利工程。其中,“塘”是指人工开挖的有堤坝的渠道,基本与太湖沿岸平行;“溇”是人工开挖的入湖小河道,与太湖沿岸基本垂直;乌程县(湖州)多称“溇”,而长兴地区则多叫“港”。这就是“溇港”的来源。

太湖溇港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林江曾在当地水利部门工作多年。他指着古地图告诉记者,被“溇港”还有“塘”围起来的一块块田地就是“圩田”。在古代,圩田的主粮和副业收入都非常可观,太湖流域的富庶就是由圩田造就的。

这些密集纵横的河网究竟如何造就“奇迹”?张鑫珍解释说,纵溇与横塘通常呈直交或斜交,其作用是“急流缓受”,横塘既减缓了山溪洪水的威胁,也阻挡了上涨的太湖水淹没邻近耕地。溇港中有堤防水闸,可以控制田间沟洫。每当洪汛时期,由上游带来的山洪,通过横塘输送、疏散到各条纵溇,打开纵溇闸门上的插板,使洪水泄入太湖。而每当干旱季节农田需要灌溉时,只要关闭各条纵溇上闸门的插板,就可以积蓄涓涓水流,以备航运、灌溉之用。

沈林江注意到,溇港的设计不仅考虑到了水的因素,还把“风和土”容纳在内。他指出,太湖主要季风是西北风。太湖水的含沙量很高,每年到了西北风季节的时候,浊浪滔天,这些淤泥很容易直接进入溇港,这时各小溇港的斗门就发挥了作用,防止了泥沙淤积。

沈林江以大钱溇港举例说,这座溇港临近入湖口的河道突然收紧,河道变得南宽北窄,起到了束水的作用。“古人‘巧借天力’,让束水后流速加快的合流把淤泥冲回太湖,减轻了清淤的压力。”

太湖溇港的系统性,早已为古人所认识到。清朝时,就有地方士绅童国泰用人体部位来比喻湖州府、入湖溇港和太湖之间的关系。他把太湖比作肠胃,溇港比作咽喉,如果溇港堵塞,则“肠胃四肢均受其害”。

“当地先民通过如此巧妙的设计和工程手段,利用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将太湖、溇港和圩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复杂而高效的溇港圩田系统。”张鑫珍评论说。

建设维护延续两千余年

在吴兴区的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陈列着大量关于溇岗的展板和器物。沈林江告诉记者,溇港的建设历程可以远溯到两千多年前。

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的吴越争霸时期,为满足征战需要,吴越两国分别在沿太湖一带开始了大规模的屯田事业。汉朝官员也在当地建设了水利工程。到汉末,初级形式的圩田已经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太湖周围。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原农耕人口大量南迁,移民带来的先进农业技术及劳动力,为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直接的动力。一波波移民为太湖流域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为了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沿太湖先民不得不与湖争地。为排干洼地积水,相继开凿一批通湖的小溇港,有了“山水入湖,侵地成沟,湖滩造田,沿沟为溇”的说法,能够高效利用沿太湖土地的溇港圩田系统由此应运而生。太湖流域逐渐形成了沟川畅流、渠堤整齐、沟洫系统完整的圩田格局。

张鑫珍提醒,就像大多数水利工程一样,溇港的建设历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维护起来也需要久久为功。太湖流域溇港圩田系统的维护是保证其长期运行和高效利用的关键,这要定期疏浚溇港、水渠等设施,防止水患和农田退化。

“在溇港圩田系统缓慢地在民间自发形成后,官方渐渐看到有利可图,于是逐渐重视疏浚溇港,设置斗门、闸堰用于维护。”张鑫珍举例说,北宋时,朝廷下诏让原本负责修筑和维护吴江塘路的开江营兵,负责苏州、湖州和秀州的水利工程。明代规定依据“照田拨夫,照夫分工,大户出食,小户出力”的方法,每年拨1000户去清理淤泥。晚清推出了《溇港岁修章程》,规定每年对6个溇港轮流进行大修,其他30溇需要小修,其后循环往复。《溇港岁修章程》还对经费筹措、人力配置等方面作了规定。

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太湖流域湖河闸坝管理规则》《太湖流域圩堤管理养护规则》,开启了太湖流域溇港圩田的制度化管理建设的新时代。

“地方水利事业的良好运转,需要中央政府的强力支撑。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太湖流域溇港圩田系统的保护和维护,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张鑫珍建议。

“溇港文化,是古代生态文明的一个典范,有很大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沈林江介绍,在太湖溇港,当地正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打造多种新业态。在农文旅融合的基础上,当地一些曾经的“空心村”变成了“网红村”,农业产业也更兴旺了。

走过两千年的春秋,太湖溇港仍在迎接新的挑战,在创造新价值的同时,给人们带来新的启示。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