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送智慧骨科技术“下基层”——国家骨科临床中心科技志愿服务大理行活动速写

2025-03-19 11:02:55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孙瑜

“近年来,骨科机器人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可惜没有现场观摩和学习骨科机器人技术的机会。”云南大理州人民医院住院医师段杰魁兴奋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次活动我现场观摩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郝明教授的示范手术,还实际体验了智能骨科导航系统,期待以后能临床操作!”

段杰魁提到的活动,是由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骨科临床中心”)3月16日至17日在大理举办的一次科技志愿服务。这也是国家骨科临床中心在全国举办的第17场基层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2019年,科技部、卫健委等四部委批复设立国家骨科临床中心。“除了探索骨科临床前沿技术和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外,推进科学普及、技术下沉和人才培养也是国家骨科临床中心的主要职责。”国家骨科临床中心执行主任王松俊介绍,本次国家骨科临床中心在大理进行科技志愿服务,就是希望面向我国西南地区及南亚推广智慧骨科技术,提升区域医疗水平。

如今,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骨科机器人辅助医生进行高难度手术的场景越来越常见。但在偏远地区,这仍是一件新鲜事。“目前,骨科机器人的使用仍停留在三甲医院,基层医生在产品认知及使用技巧上仍有待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海峰表示,“骨科机器人的核心临床价值在于手术的均质化,只有让基层医院的骨科医生使用机器人辅助手术,提升临床效果,才能让新技术发挥出最大的临床价值。”

所谓手术的均质化,可以理解为“标准化”。在复杂手术中,以骨科机器人为代表的智慧骨科技术能缩小不同医生或医院之间手术效果的差异,让患者得到高质量治疗。“手术机器人推动了手术智能化,从而使复杂手术简单化、简单手术标准化、标准手术工程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骨科临床中心主任唐佩福说,智慧骨科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次活动通过学术讲座、手术直播、理论授课、实操培训等丰富形式,搭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学习平台。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知名医院的顶级骨科专家,围绕“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关节手术机器人”“智能骨科导航系统”等主题讲解了技术理论知识,还“手把手”地帮助培训人员熟悉智慧骨科设备的操作流程。在现场进行的智慧骨科技术应用手术直播中,专家一边示范操作,一边讲解手术操作关键点。

基层医疗人员感到受益匪浅。“通过参与实操培训,初步掌握了智慧骨科设备的操作要点,提升了专业技能。”段杰魁说。

活动还为当地600多名群众提供了创伤、关节、康复、脊柱等疾病免费诊疗服务。从细致问诊到精准施治,专业贴心的医疗服务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

为实现“技术普惠基层、资源均衡共享”,国家骨科临床中心还搭建了国内规模最大的骨科与运动康复领域在线教育平台。通过学习该平台上的课程,偏远地区基层医生切实提高了技术水平。截至目前,该在线学习平台涵盖大师讲堂、解剖实战、骨科机器人等18项专题课程,学习人次达1424万。

此次活动还举行了南亚国际培训中心挂牌仪式。据悉,国家骨科临床中心将以南亚国际培训中心为纽带,持续推动技术下沉与国际交流,助力滇西地区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未来,国家骨科临床中心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与滇西地区医疗机构以及各方力量进一步深化合作。

责任编辑:孙莹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