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强 张传财 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鞋垫虽小,承载着母亲般的牵挂;针脚虽密,缝进了三十余载的鱼水深情。
在安徽省铜陵市友好社区,77岁的白祝英珍藏着一台老式缝纫机。这台机器陪伴她走过30载春秋,缝制出2万余双拥军鞋垫。这些浸透着汗水的鞋垫,从长江之滨送到军营,温暖了一代代子弟兵的脚步。
“年轻时我做梦都想穿军装啊!”抚摸着缝纫机上斑驳的漆痕,白祝英的回忆翻涌如潮。1948年出生的白祝英,曾是铜官山铜矿的民兵排长,还作为民兵代表参加过打靶比武,因此她在靶场上练就了精准的射击技艺,三点一线的执着早已刻入生命基因。然而命运未能让她穿上军装,这份遗憾只能在内心化作更深沉的拥军情怀。
1992年安徽发生洪涝灾害,白祝英与丈夫胡传善在新闻中目睹战士们泡在泥水里的双脚心疼万分,她与丈夫胡传善毅然捐出400元积蓄。1993年春,提前病退的白祝英正式开启缝制鞋垫之路——这一缝,便是三十载春秋。
为收集布料,她背着布袋走遍铜官山矿区,在裁缝店的边角料堆里翻找可用之材;为提升效率,全家省吃俭用购置了一台二手缝纫机,这台机器后来成为她最亲密的“战友”。当第一箱鞋垫送进军营,战士们争相传看这些用碎花布、的确良甚至劳动布拼成的“百家鞋垫”,从此“白妈妈”的称呼在军营里生根。
走进白家简朴的居所,最醒目的是堆成小山的五色布料。这些“百家布”制成的鞋垫,藏着母亲般的细腻心思:“孩子们训练苦,鞋垫软些才不磨脚。”每双鞋垫需经过剪裁、浆糊粘合、缝边等七道工序,纳出300余针,厚实耐磨的千层底让战士们在负重训练时倍感舒适。
坚持并非易事。2018年白祝英手腕骨折后,她改用单手操作缝纫机;2021年腰疾复发,她便让儿子帮忙裁剪布料。30年间,她累计用坏数十把剪刀、更换十余次缝纫机皮带,手指上的针眼和老茧见证着岁月沉淀。曾有人问她为何不用机器批量生产,老人正色道:“手做的温度不一样,孩子们能感受到针脚里的心意。”
这份坚持催生出无数温暖回响:裁缝店主动留碎布,出租车司机组建爱心车队运送物资,战士们冒雨帮她修电路、送粮油。2017年丈夫胡传善病逝后,官兵们轮流来家里打扫卫生,一声声“白妈妈”让她热泪盈眶,“我做的这么少,得到的却这么多。”
去年春节,武警安徽总队铜陵支队六名战士带着春联登门拜年,邻居好奇询问“哪个是您儿子”,老人骄傲地张开双臂:“这些都是我的兵娃娃!”
这份情怀早已超越家庭范畴。铜陵市友好社区设立“白妈妈缝纫角”,百余名志愿者参与鞋垫制作;铜陵市中小学开设“千层底里的国防课”,孩子们学习缝制技巧的同时,更读懂“军民鱼水”的深意。
荣誉墙上,全国双拥文艺优秀节目《军鞋垫,坚实了战士的脚板》的奖状熠熠生辉,这首以她为原型创作的歌曲,将“一针一线连着军民心”的旋律传遍大江南北。从“铜陵好人”到“安徽好人”,从“和平时期拥军模范”到“安徽省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先进个人”,这些荣誉称号背后,是2万余双鞋垫垒起的精神丰碑。
三十年光阴染白双鬓,却未磨灭那颗滚烫的拥军心。当问及还会坚持多久,白祝英抚摸着缝纫机微笑,“只要眼睛还能穿针,这台机器就不会停。就算哪天真做不动了,还有儿子、孙子,还有千千万万记得这份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