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纪宇
近日,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师生来到山东省东营市黄河河务局麻湾管理段沿岸,挥锹培土、扶苗浇水,共同栽种“红色传承林”。
“树木可以帮助固碳减排,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单株树木又能固定多少二氧化碳?”现场,青岛理工大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创新党支部书记江波开设“微课堂”,将环境保护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为同学们讲解树木固碳原理及生态系统保护相关知识。
活动当天,师生们还走进黄河流域生态监测重点实验室,观摩水土成分分析、植被固碳效能评估等科研流程。
“以前,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只停留在书本上,今天来到黄河岸边,走进实验室,才真正深化了对生态治理科学路径的认识。”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研究生刘壬亮说。
近年来,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持续推进黄河三角洲环境问题研究。该校张华伟教授介绍,历经12个月全流域动态监测,他们系统追踪4类45种新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构建起多介质环境下的新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绘制出黄河口新污染物风险地图,为黄河流域新污染物靶向治理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范式。
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隋学智表示,从理论课堂到治黄一线,希望将环保的种子深植到学生的心里,让他们带着环保的理想和信念去学习、去科研,把研究做进黄河水里,把论文写在黄河岸边,助力黄河安澜与绿色发展。
(青岛理工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