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刘帮
3月11日,记者从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成功组织为期一周的虚拟电厂参与现货市场试运行,标志着在以市场化方式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道路上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提升源网荷储协同能力。
虚拟电厂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柔性调节器”,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虚拟电厂是一种先进的能源管理技术,不排烟烧煤,没有发电厂房,它将分散各地的工业园区、商业楼宇、分布式光伏以及充电桩、5G基站等聚合起来,让发电与用电两端供需实时平衡。
本次试运行参与的主体包括国网湖北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华能湖北能源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华润电力(湖北)销售有限公司等6家运营商、30个用户资源,涵盖水泥、化工、材料制造等重工业用户以及电动汽车换电站等多个类别,形成“大负荷+小微负荷”灵活组合。
试运行期间,湖北虚拟电厂可贡献最大上调能力8.5万千瓦,最大下调能力0.68万千瓦,并通过市场化路径引导资源动态调配和不同节点用电策略的灵活调整,有效验证了“多主体协同响应机制”,平抑了区域电网的供需波动。
国网湖北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计划处虚拟电厂工作室主管汪红波介绍,市场数据显示,虚拟电厂展现出良好的价格适应能力,市场峰谷价差高达336元/兆瓦时。
该公司依托调度支持系统、交易系统、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等为虚拟电厂运营商提供用户建模、用电信息核对、交易组织、运营监测、电能量数据支撑等服务,确保虚拟电厂运营商高效参与现货市场。通过打通虚拟电厂参与现货市场交易全业务流程,推进虚拟电厂、发电厂、电网企业、工商业用户四个主体协同互动,实现四方共赢。
汪红波介绍,虚拟电厂负责聚合用户参与市场,通过组织用户调整生产,制定用户调节计划,获取市场红利;发电厂“填谷”场景下通过用户侧可以避免弃电,增加新能源上网电量和收益,削峰场景下解决火电厂出力不足的问题,降低电力投资成本;电网企业通过组织虚拟电厂参与特定交易类型,实现削峰“填谷”,保障电网电力平衡;工商业用户开展正常生产用能,配合虚拟电厂多用电或少用电,做到有偿调节,降低综合用能成本。
目前,国网湖北电力已建成华中地区首个省级虚拟电厂管控平台,累计接入虚拟电厂35家,其中26家正式注册成为经营主体;可调资源包括电动汽车充电桩、铁塔基站、空调、工业负荷等20余类,总体报装容量2057.68万千瓦,其下调能力204.22万千瓦、上调能力49.47万千瓦。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