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强委员:平衡好低空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关系

2025-03-10 22:40:1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低空经济成为热门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当前国内低空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但我们也要注意平衡好低空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两者间的关系。”香港立法会议员李镇强委员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提出了对低空经济发展的新思考。

低空经济所在的空域在3000米以下,这一高度范围也是鸟类生存和迁徙的主要空间。“以深圳、香港地区为例,每年冬天迁徙到此的黑脸琵鹭,在深港以及周边湿地过冬的时间大约有3—4个月,每天飞来飞去的高度多在0米—300米之间,我们就很担心鸟撞事件发生,也担心无人机噪音影响到鸟的生活。”李镇强解释道,一方面,鸟撞会危及飞行器安全,甚至威胁人员生命安全,增加低空经济参与者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频繁鸟撞对局部地区的鸟类种群数量和生态平衡会造成破坏,并可能会改变鸟类的栖息和迁徙模式,引发一系列生态连锁反应。

在调研中,李镇强发现,低空经济更好发展亟待关注鸟撞安全风险,且目前针对低空经济领域的鸟撞防范相关法规和标准还不够完善,监管部门面临新挑战。

深港深度合作的前海现代服务区和河套区域,既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线路上重要的越冬地和停歇地,每年有约十万只候鸟在此栖息。这里也是深港两地开展低空经济合作的重要区域。李镇强建议,深港率先示范合作建立行业规范,对确保低空飞行器安全有序飞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必须投入更多资源用于鸟类监测和防范,研究善用科技避免鸟撞事件发生,同时保护自然生态。”李镇强提到,包括腾讯在内的一些公司,正借助科技力量,在前海开展对鸟类迁徙路线的研究。未来可以通过社会监测网络、AI模型等技术手段,实时采集鸟群飞行的路线、高度、密度、速率等,为低空飞行器路线规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未来,这些技术也可应用到更广泛的区域。

李镇强建议,还应利用雷达、摄像头、低轨卫星定位、热成像仪等多种技术手段,在低空飞行活动频繁的区域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鸟类活动监测网络,增强城市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鸟类科学监测和管理的力度。同时,基于监测数据,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支撑系统和平台,相互分享数据,实现港深乃至更大范围内的鸟类监测数据共享,以及开发智能化的鸟撞预警平台,在各地监测数据互通的情况下,更好地保护鸟类。此外,在推动建立法律标准和行业规范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全民鸟类保护及公民科学意识。

“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是一体的,我们要运用数字技术,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更快、更好地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低空经济发展的共赢。”李镇强表示。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