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恒飞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楼宇顶部铺设光伏系统,绿色能源通过3个并网点输送到园区的各个角落,对智慧分支箱、暖通控制、空调、人体感应措施等进行节能改造……一次低碳改建,让位于杭州市临平区的兴达零碳物流园区焕然一新。
不久前,这项改建项目获评2024年度杭州市十大低碳应用场景。经实际运行和初步测算,该项目年光伏发电量132万千瓦时,年发电节电收益超90万元。通过节能改造和绿能利用,该园区相比以往,全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26吨,万元工业产值碳排放强度由建设前的0.01318吨下降到0.004819吨。
这是杭州城市建设低碳转型的一个注脚。早在2010年,杭州就入选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多年来持续探索绿色低碳发展道路。2022年9月,生态环境部将杭州列为全国首个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杭州要发挥好降碳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源头牵引作用,创新建筑、工业、交通和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路径。
园区运行管理迈向绿色化
在钱塘(新)区杭州医药港3.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上千家生物医药企业。园区应用热电蒸汽梯级利用等技术与智慧能源运维手段,建起了多能综合利用系统。
这一由杭州和达能源有限公司实施的多能综合利用系统,自2018年首站建设至今,在园区内已建成投运分布式能源站4座,布局热力管网15公里、地下循环水管网10公里,具备区域100万平方米产业建筑集中供能的覆盖能力。据核算,2023年该系统为区域年节电量约300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近2万吨。
园区是各类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中国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3)》介绍,国内80%的工业企业已集中在园区,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国的50%以上,碳排放占全国的31%。
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吕军表示,园区活力强、效率高、机制灵,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阵地,也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抓手。
近年来,杭州出台《杭州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鼓励园区建设绿色微电网,组织开展太阳能、风能、氢能、储能技术应用,实现园区能源、资源、基础设施、产业技术、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绿色化。
当地聚焦化工、医药、造纸等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在资源能源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提升基础设施绿色低碳水平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探索产业腾退转型医药产业、“飞地”管理减污降碳、“区域能源+清洁生产审核”等模式。
探索工业降碳协同创新模式
一根管道就能“变废为宝”?位于杭州临平,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VOCs废气,以往通过RTO焚烧炉处理。与之毗邻的杭州临平新奥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蒸汽及综合能源业务。
2023年,双方经过充分论证后架设运输管道,将废气接入临平新奥现有天然气锅炉鼓风机入口,作为助燃风送入天然气锅炉高温燃烧处理。
临平新奥总经理高伟江介绍,经处理后,废气排放浓度从此前的每立方米60毫克降至每立方米5毫克以下。相比改造前,项目每年节省天然气用量60万立方米,每年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1600吨。
《杭州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到,要推动企业选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据了解,杭州市聚焦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环境治理绩效提升空间大的水泥、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企业,基于企业自身特点和减排需求,积极探索区域间、企业间和企业内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路径。
目前,当地已推动杭州临江环境能源有限公司沼气资源化利用及碳源项目、杭州楠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置36500吨易腐有机废弃物技改及相变液“以废治废”项目等多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项目建设,包括全域垃圾焚烧余热利用、废物碳源利用和多能互补等类型。
此外,杭州支持工业企业实施传统能源改造,推动能源消费结构绿色低碳转型,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光伏、风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构建“大生态”智慧治理体系
2023年召开的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首次在亚运史上实现“碳中和”。同年,碳排放量核算抵消的“亚运碳中和-减污降碳协同”数字化管理平台发布。
据了解,该平台首次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碳排放采集、核算、减排、注销、评价管理全流程,对包括杭州在内的6座城市,13个领域,2大碳减排类别,实现了碳排放全过程数据的可回溯、可查询、可动态更新。
借助该平台,杭州市构建了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治理机制。平台通过集成企业排放、能源使用、交通流量等多维度数据,实现减排任务的智能分配与动态调整,一旦监测到排放超标或能耗异常,系统立即触发预警,并自动推送整改建议至相关部门及企业,形成“发现-预警-响应-反馈”的高效闭环,显著提升环境治理效率。
截至2024年年底,杭州已建成包括6个高精度温室气体站点、1个碳汇站点和24个中精度站点的碳监测网,建立覆盖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等15个必测项目的网格化排放清单,开发3套不同技术路线的碳排放反演模型,系统提升业务化碳监测能力,稳步推进碳监测体系建设。
“杭州是最早拥抱数字经济的城市之一,多年前就锚定数字建设,并以数智为‘十四五’的目标,一以贯之。”杭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表示,展望未来,杭州需要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减污降碳领域的应用,提高对大气、水、土壤、噪声、自然生态、温室气体等数据资源的自动采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形成“天空地海”一体化、智能化的生态环境监测感知体系,优化能源使用、预测污染物排放趋势等数据分析,以智能化手段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