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3月6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也称“北京亦庄”)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执法协作意向》(以下简称《意向》),标志着北京亦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统一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后续,北京亦庄将陆续与京津冀地区其他13个国家级经开区建立沟通联系,着力打造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此次北京亦庄将联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跨区域行政执法协作方面进行更深入探索,进一步提升区域间协同执法能力,促进京津冀地区统一大市场建设。”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意向》将覆盖京津冀14个国家级经开区全部行政执法领域,通过常态化联络、联席会议等机制,在执法信息互通、监管互动、过程互助、结果互认、经验互鉴等方面强化合作。
此次签约的《意向》包括统一监管理念和执法标准,是实现跨区域执法协同的重要保障。三地经开区将携手建立京津冀“白名单”联盟,积极贯彻服务型政府工作理念,针对管辖区域内风险低、信用好的优质经营主体,建立经营主体综合监管“无事不扰”“白名单”。凡是纳入“白名单”的经营主体,属地执法部门原则上不主动上门开展现场检查。“‘白名单’联盟将切实服务好京津冀三地经开区的各类消费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让更多优质企业在统一的监管环境中持续发展、壮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涉及三地经开区的违法案件及线索,各成员单位发现违法线索后,统一按照注册地原则移送至企业注册地所在经开区执法部门进行办理。同时,三地经开区将对有重大影响的类型案件经协商一致后,向各成员单位通报执法办案结果。
为了统一执法标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三地经开区还将按照注册地原则、管辖协商一致原则,探索建立结果互认机制。《意向》明确,各成员单位应对三地办案机关的管辖权互相认可,对已明确管辖权的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执法结果互相认可,对三地执法部门提供的执法证据可互相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