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双地“科特派”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3-03 22:58:4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邸金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新年的欢腾还未落下帷幕,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专委会委员马毅又将踏上“西征”之路。作为首批津(天津)甘(甘肃)双地科技特派员,他计划2025年上半年,在甘肃省平凉市建立津甘红牛产业科技特派团,打造红牛胚胎技术研发中心,带领更多的“牛博士”在甘肃做出一番事业。

甘肃省是全国首批科技特派员试点省份之一。2020年,天津市科技局与甘肃省科技厅联合认定了首批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马毅做为首批双地科技特派员来到甘肃。5年多来,马毅多次赴甘肃甘南、平凉、庆阳等地指导畜牧产业,过硬的专业素养为甘肃牛产业发展注入科技“活水”,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牛博士”。

科技加持 牛产业“牛”起来

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马毅对牛“情有独钟”。他还记得来甘肃的第一站,他选择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在迭部县的达拉乡次哇村,这个国务院挂牌督战的贫困村,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牦牛产业是当地群众生活的重要支撑。

“当地养殖的主要是牦牛和黄牛的杂交品种犏雌牛,这种牦牛个头小,出肉率和产奶量都不高,缺乏繁育技术支撑。”马毅看到当地人爱喝酥油茶、吃糌粑,而这些食物的原材料都离不开牛奶,“奶量的提升是当务之急。”马毅说。为了让养殖户学会辨别母牛的发情期,按期完成配种,马毅从一开始的常驻牧民家,好几天才配一头牛到后来将农户们集中起来,在牛舍里集中演示配种,并将养殖和繁育知识印成“具象化”的手册发放给大家。几十场培训下来,马毅成了农牧民的好朋友,也成了村民口口相传的“牛博士”。

平凉红牛肉质细嫩味美,氨基酸含量高,是当之无愧的城市“名片”。如今,在以马毅为代表的科技特派员的努力下,这张“名片”愈加出彩,马毅通过基因组选择技术,将高端肉质的基因进行分子选育和遗传评估,筛选形成优秀种公牛和种母牛群体,建立平凉红牛快繁体系,提升制种、供种能力,支撑高档肉牛产业。

目前,平凉红牛养殖规模已达50万头以上,且不断向高端市场发力,每千克售价数百元。通过应用全基因组选择和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建立红牛自主快繁技术体系,预计可以辐射带动脱贫养殖户1000余户。未来,平凉红牛会更“牛”。

倾心相助 小菌菇变致富菇

高海拔、常年低温、昼夜温差大……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华藏寺、古浪县等地,因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成为食用菌培育的绝佳之地。小小菌棒作为新兴高效农业产业,成为脱贫攻坚事业中当之无愧的“致富棒”。

“菌种是产业的源头,优良的品种与优质的菌种,是取得生产成功的先决条件。”天津农学院二级教授、天津市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栽培岗位专家班立桐告诉记者,经过深入的调研,他发现武威天祝、古浪等地虽然具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良好条件,但与东部、南部等传统主产区相比产业起步较晚,技术积累不足,食用菌产量及品质波动大,难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

为解决当地品种选用不一、菌种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班立桐不断往返于津甘两地,数次深入武威市天祝县松山、华藏寺、朵什、西大滩、祁连、石门等乡镇,及古浪县、凉州区各乡镇的食用菌生产一线,详细了解情况,调研食用菌品种、制种制棒工艺、栽培管理等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环节存在的问题,逐项攻克“拦路虎”,在班立桐带领下,科研团队重点开展食用菌新品种引进及菌种制备工艺相关工作,有效提升香菇产量与品质。

“班老师的团队为武威市引进香菇优良品种10个,栽培试验筛选出适于冷凉气候的专用优良品种3个。”武威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班教授的指导下,当地企业应用香菇新型三级菌种制备技术及先进菌种保藏技术,极大提高菌种制作效率、降低污染率,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制种水平与产品质量,解决了高原地区菌棒灭菌不透、污染率偏高的难题,品质提升了,小菌棒也成了真正的“致富棒”。

双地一心 共绘创新图景

记者从甘肃省科技厅了解到,近年来,该厅协同天津、青岛、福州、厦门等东部协作地区,在全国率先探索提出并联合认定东西部“双地”科技特派员,柔性引进东部协作地区科技人员赴甘肃开展帮扶工作。围绕全省帮扶地区产业发展需求,该厅设立东西部科技协作专项及科技创新专项,自2020年以来,各方共同立项400余项,共同支持经费近1.5亿元,通过“项目+‘双地’科技特派员+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动奶牛高效快繁及精细养殖、高活力菌种保藏技术、香菇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中药材边角料高值化应用、苹果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橄榄油微胶囊技术、预防甜樱桃裂果技术、旱砂地绿色循环特色农业新技术等一批东部地区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市、武威市等地落地转化。

双地一心,东西情深,在东部协作地区科技部门的全力支持下,2024年,甘肃省科技厅新认定第五批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132人,至此,全省“双地”科技特派员队伍已达到919人。这支新生力量,已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和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不断引导东部地区创新要素向西部欠发达地区汇集,共同谱写出东西部同频共振、协作共赢、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