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金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着力打造全国区域性科技创新及转化基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2月24日,甘肃省召开十四届省政府第75次常务会议,甘肃省省长任振鹤号召全省科技界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和推动力。
陇原大地春寒料峭,创新成果却不断“刷屏”。
精耕细作 打响“甘”牌
近日,来自甘肃农业大学的张峰教授抑制不住喜悦,他耗时十几年研发的马铃薯新品种“甘农薯7号”作为薯条和全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可谓是“全能战士”,不仅抗低温糖化、耐贮性出色,还耐旱耐高温,适应性强、产量优势明显。
“实现了高产、高干物质和低还原糖优势结合,打破了加工型马铃薯长期依赖国外品种的局面。”张峰透露说,目前已授权种薯生产企业10家,累计授权费用超过400万元。此外,该品种已在全国13个主要马铃薯产区推广种植超43万亩,总产值达14.70亿元,带动农户增收超亿元,还出口到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陇原马铃薯产业迎来“高光时刻”。
“薯”光无限的同时,该校孙万仓教授带领的油菜育种团队也取得了好成果。孙万仓介绍,作为我国唯一的以抗寒研究为特色的油菜育种团队,其育成的18个超强抗寒冬油菜品种能抗零下30摄氏度到零下25摄氏度的极端低温,同时,将我国冬油菜种植区成功由北纬35度拓展到北纬48度,推动我国冬油菜产区的深刻变革。如今,孙万仓团队深挖甘肃大面积盐碱耕地的利用潜力,育成SR-2023、KY15、ky7等3个抗pH值8.9左右、总盐7‰左右的我国首批抗盐碱抗旱寒冬油菜品系。
“通过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为企业提供技术培训等,使新品种繁育得到一体化加速推广,也为学校的创新发展培育了新动能。”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司怀军表示。
科企合作 畅通转化之路
近年来,甘肃省各级各部门为科研机构与企业搭建合作平台、给予政策激励、满足经费支持,让更多“甘”牌成果走进田间地头,玉米、燕麦、谷子、马铃薯、苹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新品种不断问世,提振绿色底气的同时,奏响了特色寒旱农业成果转化的“协奏曲”。
2月21日,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牟丽明教授团队以300万元的转让费,将培育的“西优麦1号”小麦品种转让给海南芙锐思植物新品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创了该院成果转让的先河。
小种子缘何售出“天价”?“该品种以固原农科所研发的小麦品系作为母本,与我院自育的,具有多抗、高稳产、广适性好的品系作为父本进行杂交,湿面筋含量为39.5%,实现了优质强筋与高产的结合,是目前中部寒旱地区最优的更新换代品种之一。”牟丽明说。
据了解,2024年,“西优麦1号”在甘肃定西、兰州、天水及内蒙古、新疆等地进行示范种植应用,在高标准农田中,“西优麦1号”亩产最高可达330公斤,在高标准梯田中,亩产可达170公斤。
从专利到产品需要多长时间,取决于转化路径有多畅通。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构建起育种、繁育、推广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开创了科研与市场深度融合范例,成功为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产业化基础。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明表示,该院于2024年颁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收益分配方案》,“我们将把转让费净收入的60%奖励给科研团队,激励科研创新,让更多成果从‘实验室盆景’变为‘产业风景’。”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