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通讯员 左胜男 鲁哲之
从6次执行海上、高原卫勤保障任务,到4次跨越重洋实施医疗救援,再到新冠疫情期间领命出征逆行武汉,荣登“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谱”……作为一名有35年军龄的老兵,全国人大代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护师宋彩萍,始终保持着战士冲锋的姿态。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宋彩萍更是感到重任在肩。她深有感触地说:“人大代表的工作,绝不能脱离一线。”
宋彩萍的战位始终在部队一线。作为陆军护理质量监管机制负责人和重庆市护理质控中心主任,她牵头完成陆军35家医疗机构护理质量管理现状调研,制定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每年发布至150多家基层医院。她带领医院专家团队赴多所陆军集团军医院,协助搭建实验室、层流病区,助力各医院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为基层医疗保障体系注入强劲动力。为了打通边防官兵与优质医疗资源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她牵头搭建起“军医心桥”在线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优势。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她更是冲锋在前,通过实时远程会诊、组织空地协同跨地域后送等方式,成功救治多名危重症伤病员,推动优质医疗服务向基层一线全面延伸。
这些工作成为宋彩萍开展调研、形成议案的源泉。她坦言,当选全国人大代表3年来,面对与官兵和医疗息息相关的工作,她也思考得越来越深入,“‘全国人大代表’6个字承载的压力远超荣誉。每一条建议都要经过反复论证,既要直面问题,也要考虑可行性。”
履职期间,宋彩萍30余次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足迹遍布西藏、新疆等边防一线营连、哨所,写下厚厚几本履职笔记,将基层官兵的声音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某次调研走访,宋彩萍在与多位基层军医的促膝长谈中,发现他们中不少人面临着成长深造与职业发展困境。
“医疗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只有在看病治病过程中才能得到提高。”宋彩萍说,“对基层军医来说,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他们难免要面对实践锻炼少、流动交流慢、专业知识窄的情况。”
“兵有所呼,我有所应。”宋彩萍说。调研回来后,她多次与上级机关汇报沟通,推动已有的军医培养相关政策更好地落实。她认为,要站在学科前沿、瞄准未来战场,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型军事卫生人才。去年全国两会,这项调研成果成为她的议案之一。
用脚步丈量官兵冷暖,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过去一年,宋彩萍到全国多地军地法院及检察院进行调研。她发现,随着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涉军维权工作类型日趋多元,案情复杂、解决周期较长等问题不同程度影响着官兵心思和精力。今年全国两会,她计划从完善军地协作机制、打造便捷维权通道、加大维护国防利益宣传等方面提出建议。
“官兵的需要,就是我的履职方向。我希望我的议案能沾着边防哨所的霜雪、带着野战医院的药香、刻着基层官兵的期盼,在会场与战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宋彩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