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金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2月下旬,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照壁山村也日渐暖和起来。拱棚里,村民们忙得热火朝天。施肥耙地、起垄覆膜、攀谈议论,村民们的话题中心,是一颗致富的“金种子”——马铃薯。自2022年初国家向全国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以来,甘肃省科技部门紧紧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和帮带本土人才这两个关键点,聚集优势资源、上下协同联动、强化项目支撑,用科技“引燃”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动能,激荡起万千乡村的精彩蝶变。
助增收 为农户添“薯”光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工作开展以来,甘肃省科技厅积极争取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金5700余万元,组织甘肃农业大学牵头承担“六盘山-秦巴山区特色种养绿色高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甘肃省农科院牵头承担“甘肃寒旱区粮经果蔬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牵头承担“陇中南山区肉羊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项目“红利”涉及全省9个市州、23个重点帮扶县,中药材、肉羊、苹果、马铃薯、大宗蔬菜、食用菌、蜂等31个帮扶产业,特派团聚焦产业增产增效问题,强化瓶颈技术攻关与技术集成创新,下好“一盘棋”,不断破解农民增收、产业转型的创新“密码”。
马铃薯种薯就是东乡县的致富“金疙瘩”。针对该县马铃薯鲜薯上市期滞后,生产水平低、产值效益低等问题,特派团开展马铃薯设施促成栽培技术,试种了希森6号、沃土5号、陇薯20号等10个品种,看长相、量大小、称分量,算亩产、算效益。“拱棚设施生产的沃土5号商品薯率90.49%,保苗率 93.51%,折合亩产4185.43公斤。”东乡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汪佐辉告诉记者,按照1.8元/公斤的市场价计算,引入新品种沃土5号后,每亩的销售收入可达1.2万元以上。
“因为市场好,产品容易推广,2024年村里拱棚种植了47个棚。”照壁山村党支部书记唐致胜告诉记者,经过两年试验示范,“拱棚+高垄覆膜+早熟马铃薯品种+后茬蔬菜”的技术模式在唐汪镇落地生根,筛选出的陇薯红1号推广种植中得到种植户高度认可,被称为“东乡红”。
在特派团的努力下,甘肃马铃薯产业从脱贫薯摇身变为振兴薯,东乡县科技特派团采用“马铃薯设施栽培及一年两茬”技术模式,每亩年增收5395元以上;渭源县“寒区马铃薯种薯繁育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子课题建立马铃薯种薯工厂化繁育基地,年产马铃薯原原种430万粒、各级脱毒种薯2340吨,擦亮渭源县“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名片。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铃薯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子课题通过“科技特派团+部门+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农户”推广模式,带动383家新型经营主体和1.6万农户种植马铃薯一级种8万多亩、原种4800亩。
解难题,盘活“花样”经济
甘肃东南部的环县、靖远、会宁、静宁、庄浪、张家川、麦积、秦安、渭源和舟曲1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属典型的寒旱农业区,玉米、苜蓿、燕麦、谷子、马铃薯、苹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面临优质品种缺乏、绿色增效栽培技术不到位,机械化程度不高等“梗阻”,科技特派团的到来,疏通了瓶颈,更送来了“致富经”。
“‘一县一业’、企业主导、科技推动,为每一项产业‘订制’发展思路。”甘肃省农科院副院长杨天育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甘肃寒旱区粮经果蔬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负责人,他带领团队与重点帮扶县10家优势农业企业和8家科技特派团成员单位,成立“项目产学研企联合实施主体”,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为农户致富“传经送宝”,为企业发展“铺路搭桥”,科技助农的故事在陇原大地不断上演。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这片占地9236平方公里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半农半牧地区,有天然草场870万亩,紫花苜蓿留存面积达到120万亩,草产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近年来,针对环县玉米、燕麦、苜蓿等牧草作物抗旱优质品种缺乏、水热资源利用率低、栽培模式粗放、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环县科技特派团团长刘彦明研究员领衔的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经费以“优质高产、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当地龙头企业荟荣草业有限公司为主体,联合兰州大学和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引进并筛选了适合环县种植的抗逆优质苜蓿、燕麦、玉米品种,研究集成玉米、燕麦饲草以及苜蓿的绿色生产提质增效技术模式,为环县产业振兴送上科技“大礼包”,“环县旱区优质牧草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通过“草(青干草、青贮牧草)+畜(肉羊)”协同发展模式,实现了“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牧草青青的同时,提升了肉羊养殖效益,带动518户脱贫户户均增收近3500元。
如今,像环县一样受益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舟曲县,中药材绿色提质增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全面推广;在静宁县,矮砧苹果土肥水精准一体化技术让农户鼓起了钱袋子;在庄浪县,苹果高光效树形构建及调控技术让苹果迎来“高光时刻”;在秦安县,老桃园更新改造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甜“蜜”来袭,“蜜桃之乡”实至名归。
重引育,搭好致富路
位于秦岭山区林缘区的麦积区东部党川、利桥、东岔、三岔4乡镇,是麦积区典型的山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4℃,7月平均气温20℃,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发展黑木耳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022年3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晓巍选派为麦积科技特派团团长兼食用菌产业组组长。他带领技术专家深入一线开展调研,让黑木耳在麦积区扎下“致富根”。
“特派团成员几乎多半年都在基地驻点,开展技术研究与技术培训,引进黑木耳品种16个,筛选出适宜品种5个。”王晓巍告诉记者,2024年,针对黑木耳液体菌种扩繁、菌袋工厂化培养、大棚建造等关键技术环节,团队开展试验研究17项,制定“黑木耳液体菌种扩繁、菌袋工厂化培养技术规程”等企业技术标准2项;提出“黑木耳液体菌种扩繁技术工艺”“黑木耳菌袋工厂化培养技术规范”“黑木耳大棚生产适宜挂袋时期”等关键技术11项。“带动510户农户户均增收16192元。”王晓巍透露。
人才为基,致富可期。自“甘肃寒旱区粮经果蔬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实施以来,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涌现,“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988人、农民8151人,培育省部级人才4人、地市级和县级人才26人、乡土专家36人。”杨天育透露,项目实施以来,农民致富的“喜报”不断传来,礼县科技特派团集成应用冬小麦规范化播种等技术,亩均增产212.2kg,户均增收6111.36元;通渭县科技特派团“‘燕麦+玉米’+肉牛”产业技术模式,户均合计年净增收8123元以上;镇原县、西和县科技特派团应用肉鸡产业开发新产品营业收入达14.19亿元;岷县、宕昌县科技特派团集成应用中华蜜蜂小转地继箱养殖技术,宕昌县蜂蜜群均产由2022年的7.27公斤提高到2024年的8.82公斤,经济效益提高21.3%,户均增收4.89万元。
一团一县,县县受益,一业一课题,硕果累累。科技特派团的足迹遍布陇原大地,他们盘活“新鲜”产业,发展“花”样经济,创新“果”然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