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为实现中国式县域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发展动力。
为引领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树立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标杆,2月19日,赛迪方略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5新型工业化标杆县”。研究基于县域新型工业化内涵,结合县域工业发展实际,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除市辖区、特区和林区以外的1865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设置“规上工业总产值>500亿元”或“规上工业企业数量>300家”门槛,对符合条件的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设计质效化、创新力、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形成三大梯队共100个新型工业化标杆县。
结果显示,江苏省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浙江省慈溪市,福建省晋江市,江苏省常熟市、宜兴市、太仓市,浙江省乐清市、余姚市等位列2023新型工业化标杆县前十位。
区域分布来看,一方面,东部实力突出,中部加速崛起,西部局部开花。东部地区标杆县占72席,工业实力突出,以对外开放程度高、民营经济活跃、创新能力领先的沿海强县为主;中部地区标杆县占21席,工业发展崛起强劲,以大城市周边县域和资源型县域为主;西部地区标杆县占7席,以西北资源型县域为主;东北地区还未有标杆县,县域新型工业化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另一方面,江苏、浙江断层领跑,福建、山东、湖北、河南、湖南、广东紧随其后。江苏省和浙江省标杆县总数最多,江苏省标杆县在前十中占6席,引领力突出;浙江省标杆县一二梯队数量最多,共占20席,整体实力较强,福建省标杆县在三个梯队呈金字塔分布;山东省标杆县集中于第三梯队;湖北省和河南省标杆县各占5席;湖南省和广东省标杆县各占4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