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发现规模最大马家窑文化聚落遗址 或为中国(长)方形“城池”雏形

2025-02-20 15:53:30 来源: 新华网 点击数:

新华社记者 何问

记者19日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在黄河上游的洮河流域发现我国目前已知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级别最高的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

这一大型聚落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寺洼山村的寺洼遗址。据寺洼遗址联合考古队介绍,寺洼遗址的相关遗存是马家窑文化发现101年来,首次发现的一处中心性聚落遗址,填补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黄河上游核心腹地关键时期的空白。

据甘肃省文物局介绍,距今约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最重要的几支考古学文化之一,因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临洮县马家窑村发现而得名。多年来,马家窑文化以精美的彩陶而闻名。实际上,马家窑文化不仅孕育了多个考古学文化,还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早期通道,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据甘肃省文物局介绍,这次揭露的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总面积达百万平方米,延续数百年。

记者在遗址现场看到,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以三重近方形“围壕”为界分为两大部分。“围壕”内侧,发现呈“围沟”状和片状分布的多处生产生活区,已揭露出近百座房址、大量灰坑窖穴、十余座陶窑和数座墓葬。在“围壕”外侧的西、南方向,考古工作者发现疑似“道路”、大面积“人工堆土”和其他丰富遗存。考古工作者经勘探和试掘,在“围壕”以外发现了似有夯打痕迹的“人工堆土”,与疑似“道路”均靠近“围壕”通道。

考古工作者分析,该“围壕”由马家窑先民精心规划,是目前已知国内最早的多重近方形大型“围壕(沟)”结构,很可能是中国(长)方形“城池”的雏形。

考古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认为,寺洼遗址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展现了约50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大型聚落的整体面貌和丰富内涵,彰显了西北地区早期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化程度,丰富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内容及模式。

责任编辑:何沛苁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