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北回归线穿过境内。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热量垂直分布差异明显,是全球最适宜种植蓝莓的区域之一。
记者看到,近年来,蒙自市按照“世界技术、中国品牌、蒙自种植、全球消费”的目标,通过引入联想佳沃、58农业、卓莓(怡颗莓)、柒瑞结、云科创等76家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落地,催生蓝莓产业聚集发展,成为全国大棚基质盆栽蓝莓主产区。
截至今年1月,蒙自蓝莓种植面积达3.5万亩,产量7.4万吨,产值突破30亿元,带动32个行政村共2万余农户亩均增收超过3万元。
让农户从“旁观者”变身“农场主”
在蒙自市草坝镇,走进农场主许泽的蓝莓基地,他和妻子正在对采摘后的蓝莓称重,一盒盒蓝莓即将发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2020年,许泽来到蒙自云科创公司打工,负责搬运蓝莓。日子长了,有心的他,也越来越懂蓝莓。2021年,公司要发展家庭农场,他就大着胆子尝试了一下。“起初只种了4.5亩蓝莓,当年净收益就达到了12万元,有点出乎意料。”许泽说,他很快决定扩大种植规模,但资金是个大问题。
正为此发愁时,草坝镇政府和龙头企业、村集体协力,成立了蓝莓共同富裕示范园,采取农户投入土地、钢架大棚、日常管理和农资,并负责采摘;村集体企业整合辖区资源、改造原有灌溉系统、果蔬大棚,购买苗木等;龙头企业则负责提供苗源、技术指导和销售,销售收入按照6:2:2分配,简称为“622”联农带农模式。“比如一公斤蓝莓卖100元,农户就能分到60元,我第一时间就加入了!”许泽说。
新模式既能帮助农民增收、集体受益,又能助企业发展。许泽等人的成功事例,也纷纷带动周边农户加盟,成为蓝莓产业链的“主角”。“通过模式创新,畅通了生产、流通、销售、分配的各环节,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蒙自云科创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崇军说。
在草坝镇蒙自缤纷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园里,工人们灵动的指尖,将一枚枚成熟饱满的蓝莓,轻巧地放入篮中,确保每粒果子紫盈带粉的新鲜度。“今年我们基地种了200亩的蓝莓,预计亩产量达1.5吨,按目前价格推算,销售产值可达4000多万元。”公司总经理杨晶晶说,以前农户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有企业教技术、村集体帮销售,工人只管用心种好果子,蓝莓品质自然越来越好。
而在蒙自市镇芷村镇,年初开工的“同济农场”高山蓝莓现代农业村集体经济示范园,雏形初显。占地100亩的这一项目,正是“拷贝”了“622”联农带农机制,推动高原现代特色持续壮大。
截至2024年,蒙自已孵化121座蓝莓家庭农场,户均年增收预计超10万元。“这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不仅让农民腰包鼓了,更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蒙自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汪政银说。
优质蓝莓从红河山谷“走上”全球餐桌
1月19日,清晨,昆明海关所属蒙自海关的查验场地上,一箱箱贴着“满时”品牌标签的蓝莓整装待发。这批蓝莓即将通过“绿色通道”快速通关,48小时后便能出现在马来西亚超市的货架上。
2024年,蒙自海关监管出口蓝莓1425吨,同比增长25倍,占同期全国出口蓝莓数量的五成以上,居全国第一。蒙自蓝莓的“出海记”堪称传奇。三年前,这里的蓝莓还鲜为人知;如今,其凭借果肉细腻、甜度高的优势,已销往印尼、新加坡等9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实现蓝莓从“舶来品”成为“外销货”,蒙自海关建立“质量提升”“首次帮扶”“通关提速”等机制,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指导。“我们推动5家蓝莓种植企业通过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同时,对出口蓝莓实施优先申报、快速查检、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等便利举措,确保出口顺畅。”蒙自海关监管科科长陈锐说。
“我们以前怕果子烂在地里,现在怕不够卖!”农户高丽莉说。为打开国际市场,各龙头企业引入预冷加工、冷链运输技术,并建立溯源体系,确保每颗蓝莓可追踪;蒙自海关则推出“云签发”“自助打印”等便利措施,将通关时间压缩50%。如今,一颗蒙自蓝莓从采摘到海外消费者手中,最长全程不超过72小时。
科技+品牌双引擎撬动特色大产业
在云科创现代农业公司的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蓝莓种植园的温湿度、光照等数据。“通过物联网系统,农户能远程监控作物长势,管护果苗,还能在线学习修剪技术。”赵崇军说。
这套适用于蓝莓种植的智慧农业系统,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果业技术服务平台,让蓝莓实现精准栽培和智能化管理,这也是蒙自蓝莓品质稳定的硬核支撑。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种植端。在分拣车间,蓝莓经过自动清洗、分级后,按规格装入印有自有LOGO的包装盒。一个个本土打造的品牌,已成功进驻国内著名商超和专业水果市场,售价较普通蓝莓高出30%。“以前果子卖不上价,现在品牌溢价让利润翻倍!”许泽说感叹道。
品牌化与数字化双管齐下,蒙自蓝莓产业链不断升级。龙头企业建立线上结算平台,农户交果后,可实时查看销售数据和资金到账情况;村集体企业整合财政资金,投资冷库、滴灌设备等基础设施;政府则牵头培育“蓝莓工匠”,年培训农民超5000人次。2023年,蒙自蓝莓亩产量提升40%,商品率达90%,产值突破20亿元。一颗小蓝莓,正带动蒙自从“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华丽转身。
“家庭农场”的孵化创建,“622”联农带农机制的创新,还培育了一支懂技术、善种植、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资料,实现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提升,助力特色农业转型升级。
农户鼓了腰包,村集体壮了经济,企业拓了市场,政府赢了口碑。“从机制创新、出口量全国第一的突破,再到科技与品牌的双重蝶变,蒙自蓝莓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汪政银说,未来,随着育种研发、深加工等环节的完善,蒙自蓝莓还将书写更多“从田间到全球”的精彩故事。
(蒙自市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