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速“科技出海”,高端装备遍布全球

2025-02-19 21:25:0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沈涵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从“气吞山河”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到矗立于天际的风力发电机,随着上海企业“科技出海”的项目不断增加,一大批先进装备、绿色装备正在全球遍地开花。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走访了相关企业。

“新海鲨”轮中东显身手,彰显“大国重器”硬核实力

进入上海浦东新区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航局”)的疏浚展示馆,仿佛进入一条时光隧道,驱泥引河龙、海龙号、“新海龙”号、“新海豹”号、航浚“6008”轮等功勋船舶模型将清末到如今120年来上航局改革发展历程和民族疏浚产业振兴之路鲜活地勾勒出来。

今天的上航局,已成为中国疏浚行业科技出口和产业升级的代表,从秘鲁钱凯湾疏浚项目,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深水港工程,再到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马来西亚巴生西港工程等,都能看到上航局高端装备的身影。比如,其参与研发的全新一代超大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新海鲨”轮,如今正在中东地区的疏浚工程中大展身手,开展人工岛的吹填作业。

技术创新是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据了解,“新海鲨”轮采用柔性钢桩、大功率绞刀挖掘系统,具有最强岩石挖掘和长距离输送能力,以及高度自治和高海况适应能力,已攻克了挖掘破碎、可靠定位、远距输送、总装集成等设计制造核心难题。

“ ‘新海鲨’轮每小时能疏浚约6000立方米岩土,性能指标超过亚洲现役同类船舶;同时通过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实现了智能疏浚决策。”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顾勇介绍,研发团队将自动化控制系统与人工智能结合,通过AI将上航局所积累的大量疏浚参数进行组合,大大提升了“新海鲨”轮的施工效率。“中东这家业主在第一项工程完工后,立刻跟我们签署了第二项工程。”顾勇说。

通过高端装备出口、技术服务输出和国际工程承包等贸易模式,上航局目前已承建了多个大型海外疏浚工程,实现了疏浚装备从“引进消化-国轮国造-科技出海-产业升级”的跨越发展。下一步,上航局将布局全球首艘清洁能源动力耙吸挖泥船“新海鲟”轮“征战”海外市场。据了解,“新海鲟”轮填补了我国LNG动力在疏浚行业应用的空白,其在LNG模式下,能够减少80%的氮氧化物及20%的二氧化碳排放,消除硫氧化物及颗粒物的排放,在船舶性能、环保指标、技术水平上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乘“一带一路”东风,电气风电拓“出海”之路

在克罗地亚西部亚得里亚海沿岸小城塞尼城外,39台白色的风力发电机矗立在苍翠的群山之巅,徐徐转动间,将清洁绿色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8公里外的克罗地亚国家电网。这些由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气风电”)研制的风力发电机组,每年可贡献约5.3亿度绿色电力。

电气风电凭借技术创新,在风电产品的研发、制造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产品已成功进入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市场。除了上文提及的在克罗地亚的156兆瓦陆上风电项目,电气风电在韩国市场创新商业模式,于2023年与韩国晓星集团、韩国Corio发电公司签订两个韩国海上风电项目风机销售合同。项目总容量144兆瓦,采用电气风电海神平台机组。 

“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电气风电将向韩国海上风电项目供应中国生产的风电机组。”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向楠介绍,为配合韩国的风电项目本地化供应链诉求,未来电气风电还会授权合资公司在韩国生产风机,同时进行产品技术的转让授权。电气风电在越南、印尼等市场也取得了风电项目的突破。2024年年初,电气风电拿下了越南、印尼等国家的风电项目订单,计划今年完成部分订单的交付工作。

电气风电在出海的摸索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王勇表示,中国风电企业要不断提升包括核心技术、有竞争力的产品、适配的营销和商业模式、高质量的项目履约等软硬实力在内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也要提升三项国际化特别需要的能力,“只有建立国际化思维模式、全球化的组织文化体系,以及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并深入落地,企业的能力、产业的能级才能实现大跃升。”

据了解,2024年电气风电的海外中标量达到了1GW(十亿瓦特)左右,海外业务占其整个营收的比例在15%左右。未来电气风电将主要服务国家战略,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重点的市场开拓对象。“我们已针对海外市场制定了一些定制化策略,根据不同国家和市场的特点,因地制宜推进,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刘向楠说。

责任编辑:陈可轩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