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治水惠民生 安阳河畔焕新颜

2025-02-19 15:36:47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创建美丽河湖】

科技日报记者 孙越 实习生 谢文辉

  不久前,河南省安阳市安阳河入选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这条蜿蜒了数千年的河流,经过安阳市的有效治理,流出了美丽的新姿态,成为造福人民的“美丽幸福河”。

  智能监测助力污水治理

  21世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安阳河曾污染严重。河网箱养殖肆意扩张,河道养鸭泛滥,加之部分工业企业污水和餐饮、生活废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安阳河水质一度恶化为劣Ⅴ类,下游经常出现断流。

  为守护母亲河、重塑生态家园,安阳市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分段治理”的原则,制定了安阳河集中综合整治等方案,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安阳河全面系统整治。

  “我市共实施了90多个治理工程,封堵整治各类入河排污口1990余个,逐步恢复河流缓冲带30余公里,对‘两库一泉’周边1336.13公顷进行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安阳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张小瑜介绍。

  要想“治好病”,首先要做好“检查”。安阳市聘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郑州大学开展安阳河水环境分析和研究,利用先进的光谱指纹溯源技术,对安阳河区域污染物进行溯源分析、水环境容量核算,明确精准治污对策。安阳市还构建了水质监测体系,成立水质自动检测站,每月开展一次全因子检测,在河流周边重点区域搭建监控摄像头70多个,实现了手工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重点区域全监测的监测体系,强化了科技保水。

  “我们利用5G+无人机技术在河道及两侧50米范围内进行影像采集,然后实时传回云平台,同时建立AI人工智能分析模型,将巡查到的问题、位置点进行信息记录,数字化归档,并同步下达问题整改通知。”张小瑜介绍,安阳市还将检察系统、公安系统纳入“河长制”体系,显著提升了监管水平。通过循因控源、扩容增绿、科技监管等举措,安阳市奏响了以水惠民生、保生态的绿色发展乐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安阳河古称洹河,河畔的殷墟是我国首个有文献可考、经考古实证的古代都城,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洹河流域的考古成果被列入“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

  如今,安阳河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河沿岸建设了亲水平台、观景步道等设施,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安阳市以安阳河为线,串联起殷墟宫殿宗庙区、王陵区、手工业作坊、殷墟博物馆等多个景区,让来往游客可在河畔一睹“大邑商”风采。“洹河夜游”火爆出圈,群众在优美环境中感受悠远厚重的洹河文化和殷商文化。

  “安阳市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措施,恢复了安阳河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在水生态、水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的有机生态农业。”张小瑜说。

  不仅如此,水生态环境的改善还给周边乡镇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安阳市巧妙地将安阳河与周边景区串联起来,打造“旅游+康养+文化”的特色旅游,周边乡镇旅游收入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相关收入还可反哺安阳河环境整治。

  “安阳河的环境变化真大。”家住安阳市北关区水木清华小区的市民吴庆莲满是感慨,“生活在如此美丽的环境里,看着这盈盈碧水,真是惬意极了。”

  从单纯“净化”水质的基础治理,到着力“美化”河岸环境的品质提升,再到深度挖掘“文化”内涵的华丽蜕变,安阳河的生态修复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新篇章。

责任编辑:苏菁菁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