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通讯员 雒文清
“以前在黄河乡放牧,家里取暖只能烧牛粪或者煤,现在搬到这里,家里集中供暖,方便又干净。”提及清洁电取暖,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居民巴桑南杰感慨万千。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在当地政府的帮助和安置下,巴桑南杰一家从黄河乡搬到了玛多县幸福家园小区。
巴桑南杰家的生活变化,是青海众多居民的缩影。从河湟谷地到三江源头,青海高原正逐“绿”而生,向“绿”而行。清洁取暖项目如同一束束温暖的光,照亮了高原的冬季,不仅让人们告别了烟熏火燎的过去,更守护了高原的蓝天白云,成为高原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有力保障。
清洁取暖走进千家万户
春日渐暖,黄河之畔的尖扎县康杨镇城上村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国网尖扎县供电公司康杨供电所台区经理方天良和同事像往常一样,穿梭在村子里,为村民检查用电情况。
当他们来到村民孙海英家时,孙海英急忙迎了出来:“方师傅,我家侧卧的电热炕最近不太稳定,麻烦你们帮忙看看。”方天良和同事立刻带着工具进屋检查。一番仔细检测后,方天良松了口气:“没啥大问题,就是插座有点接触不良,换一下就好。”
趁着方天良维修的功夫,孙海英打开了话匣子:“以前,院子里那个角落是专门囤放柴火的,一到冬天,就靠这些柴火煨炕取暖。用柴火烧炕可麻烦了,不仅取暖热度有限,有时候火炕通道不畅还会返烟,整个屋子都是烟雾,呛得人直流泪。”回想起以前的取暖方式,孙海英记忆犹新。
尖扎县是青海省最早试点推广电热炕的地方。在尖扎县,电热炕以清洁绿色的电能,取代了传统的柴草、煤炭取暖方式。从最初村民们的等待观望,到现在大家口口相传,电热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取暖方式,更提升了生活品质和消费理念。
近十年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根据青海民族特色、气候特点,结合各州县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种清洁取暖方式,建立了以蓄热式电锅炉为主、分散式清洁取暖为辅的取暖新模式,目前已在全省推广8.5万余户,总容量约180万千瓦,清洁取暖已成为提升农牧民生活条件的必备品。
零碳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新春伊始,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州五十镇班彦村,唤醒了沉睡的村庄,也开启了村民们忙碌的一天。
村民吕有金在自家酩馏酒作坊里忙碌着,他将酿酒原料放入电蒸锅,加好冷却水,轻轻按下开关,不一会儿,一股浓郁的酒香便飘散开来。吕有金是村里第一个开酩馏酒作坊的人。2017年,他把自家院子改建成了酩馏酒作坊,消毒间、储藏间、发酵间等一应俱全。2021年,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吕有金对作坊进行了改造,拆除传统古法酿酒装置,换上了新的电锅炉和电蒸锅,实现了电气化生产。
“现在用上了电锅炉、电蒸锅这些电气化设备,效率大大提高了!”吕有金笑着说,言语间满是对新生活的满足。而在离村口不远处的土族盘绣园里,十余名绣娘在温暖的房间里飞针走线,一个个精美的盘绣作品逐见成形。
班彦村,曾经是个被“六难”困扰的特困村,如今却走上了多种产业发展的致富路。土族盘绣制作、酩馏酒酿造、光伏发电、特色养殖种植等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而这一切的背后,国网青海电力积极贯彻国家“双碳”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助力班彦村实现绿色发展,国网青海电力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为契机,大力推广电能替代项目。学校电采暖项目、“柴改电”电热炕项目、“光储污水处理”一体化示范项目、“零碳”综合能源互联网项目等纷纷落地。在这些项目的推动下,班彦村成功建成青海首个“零碳乡村”,2023年度,班彦村地理边界内碳排放总量小于零,实现了碳中和。
如今的班彦村,正沿着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稳步前行,村民们经营的农家乐、土族盘绣园、蒸馏酒作坊生意越来越好,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不仅如此,在“黄河源头第一县”的玛多县,该县8个供暖片区供暖总面积达43.53万平方米,成为全国首个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大范围推广清洁取暖的样板。截至目前,黄河源头区域的玛多、班玛、久治、玛沁、甘德、达日6县清洁取暖容量已累计达到28万千瓦,清洁取暖累计改造取暖面积186万平方米,惠及10.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