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智库报告解析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意义

2025-02-19 07:26:29 来源: 新华社 点击数:

今年春节,中国年透出浓厚的“国际范儿”。多国政要送出新春祝福,地标建筑点亮“中国红”,庆祝春节活动在世界各地上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说,如今春节已经成为一项全球庆典,它向全世界传递着欢乐与和平的讯息。

从“中国年”逐渐走向“世界年”,春节成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生动诠释。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2月18日在日本东京向全球发布《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报告,指出中国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破解人类文明发展困境、促进世界文明多元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

报告指出,面对全球共同的难题,各国必须携起手来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起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磅礴力量。

人类文明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当地时间2月6日晚,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我们的春节”演出吸引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和70余国代表等1000余人出席。气势磅礴的少林功夫、惊险刺激的杂技、余韵悠长的戏曲……演出现场,欢呼与掌声此起彼伏。

继2023年12月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后,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4年3月27日,也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演讲,全面深刻阐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他强调:“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这是一场历史性的演讲,意义在今天更加凸显。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文明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交流互鉴的历史。《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报告指出:“回望历史,交流互鉴推动文明进步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由文明演进历程和文明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一般规律。”

该报告同时指出:“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归根结底是文明发展的挑战。”“全球范围各种新的问题与复杂矛盾叠加碰撞、变化交织,人类文明陷入了经济发展乏力、政治动荡加剧、文化纷争频现的现实困境。”

——经济发展乏力削弱文明进步动力。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全球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分配失衡凸显、风险挑战丛生,使得驱动文明发展的动力受到抑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5年、2026年世界经济增速均为3.3%,低于历史(2000年-2019年)平均值3.7%。

——政治环境动荡威胁文明发展基础。动荡的政治环境不仅破坏社会稳定,还将阻碍文明间的互动与交融,导致文化衰退与发展停滞。当前,世界并不太平,全球治理失序,俄乌冲突、中东冲突持续延宕,恐怖主义威胁上升,经济、科技、卫生等领域非传统安全风险日益加剧。

——全球文化纷争消解文明价值共识。文明交汇和碰撞中,价值观冲突仍存,“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沉渣泛起,文化多样性存在湮灭风险,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思潮不断抬头,人类社会面临着思想割裂、共识难以凝聚的威胁。

繁荣还是衰退?合作还是对抗?交流互鉴还是封闭隔阂?人类社会走到了历史的关键当口。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

巴西前总统、新开发银行行长罗塞芙认为,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分裂性、不稳定性上升,没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需要各方采取全球性方案加以应对。

这份智库报告指出,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共同繁荣注入持久动力,为和平发展带来更多正能量,为推动世界现代化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助力全球发展,夯实文明进步根基。中国持续不断地与世界分享发展红利,贡献强劲发展动能。

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发展。7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达到约30%。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中国本身乃至全世界都带来巨大好处。

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出中国方案。助力全球减贫事业,中国已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6000多个民生项目,如杂交水稻远播近70国,菌草技术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为人类共同发展提供公共产品。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3年多来,已经动员近200亿美元发展资金,开展1100多个项目惠及多国民众。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

——促进世界和平,维护文明共存秩序。中国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努力为文明和平共存、包容交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始终做和平发展的践行者。中国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执政党党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大国。中国还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是联合国维和的关键力量。

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中国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热点问题上多次派出特使穿梭斡旋,为劝和止战奔走,努力推动朝鲜半岛问题政治解决,促成缅甸各方签署停火协议。

引领全球安全治理变革。中国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地位,积极推进国际安全合作,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并推动落地,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引领对话交流,拓展文明合作空间。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深刻回应“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重大问题。

搭建文明对话平台。近年来,中国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搭建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平台。2024年6月,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决议,把每年6月10日定为文明对话国际日。

推进文明传承创新。中国将自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经验与世界分享,积极推动文化遗产领域国际合作,开展援外古迹修复和联合考古,共同守护全人类文化瑰宝。

促进民间人文交流。中国持续扩大免签入境国家名单,为入境旅游者提供更加便利的支付、语言、出行环境。去年6488.2万人次外国人入境中国,同比上升82.9%。

凝聚文明交流互鉴的全球力量

“文明交流互鉴正是人类故事的核心。”约旦驻华大使胡萨姆·侯赛尼说,“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独自存在。没有彼此,我们无法应对世界上的许多问题。”

上述智库报告提出,必须凝聚全球力量,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为文明交往开辟更多新空间,为全球治理注入更多新活力,为实现全人类整体利益作出更多新贡献。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绘文明交往新图景。

世界上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

报告提出,各国应把握文明进步规律,看清历史前进方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取代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深化双边和多边交流合作,创造更多不同体量、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国家文明交往交流的典范。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报告倡议,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持续拓宽文化、艺术、体育、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渠道,构建并完善全球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合作网络。

——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共塑文明发展新秩序。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不断加重,全球治理进入“至暗时刻”。

报告提出,各国应积极消弭国际冲突根源,通过跨文明的交流,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积极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为动荡变化的时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经济全球化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但也积存了不少问题和弊端。报告主张,携手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更好惠及不同国家、不同群体。

——实现全人类整体利益,共筑文明美好新家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说,全世界是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我们需要培养一种真正的全球伦理,不是单一国家的伦理,而是汲取‘和而不同’理念的伦理。”

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报告指出,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和价值实现的共通点,有利于把全人类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实现全人类整体利益。

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报告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使这颗蓝色星球上的人们更加紧密地聚合为一个多元文明共同体。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报告倡议,文明交流互鉴,各国彼此合作,让和平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光芒熠熠生辉,共同创造人类文明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字记者:伍晓阳、张亮、杨一苗

海报设计:张桢

统筹:贾小华、任正来、方思贤、王宇轩

责任编辑:李梦一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