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春意渐浓,这几天在山西省晋中市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有机旱作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科研人员已开始着手安排布置今年的春耕春播工作。
面对去年持续干旱给农业带来的影响,以及目前已出现的旱象,全国人大代表、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娟玲时刻提醒着团队成员,今年必须密切关注长期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应对干旱的准备。
2月18日,当科技日报记者见到王娟玲时,她正与团队成员在示范基地及周边村镇开展生产调研。遇到前来咨询农业问题的老乡,王娟玲及团队的科研人员耐心地一一作答。
晋中市榆次区李坊村村民韩明堂感激地说:“去年的干旱让我们特别着急,多亏了你们的探墒播种技术,才让玉米出苗率达到九成。今年心里有底不慌了!”
韩明堂提到的技术,是由王娟玲带领的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创新团队研发的“旱地玉米探墒播种抗旱保苗艺机一体化技术”。该技术是针对山西等地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经过多年研发形成的重要成果。该技术利用探墒装置将种子精准地播种到适墒土层,确保种子能发芽生长,尤其在中度、重度干旱年份可以实现无须等雨适时播种,展现出极高的实用价值。
山西山多丘陵多、气候多样化,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大省。如何立足这一省情,走好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王娟玲认为,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2024年3月,她带着一份“支持山西建设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议参加了全国两会,得到了重视和支持。
目前,她正带领团队为申建全国重点实验室而整日奔波,希望在山西为中西部、为有机旱作农业搭建一个可以稳定支持、持续发力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多年,王娟玲始终关注着“三农”问题。2008年,她在全国率先提出将农业技术与机械作业相结合的“艺机一体化”生产模式,并建立起了有山旱区区域特色的“艺机一体化”技术体系,得到业界的认可和肯定。
“目前,我国农机装备仍以平原农机为主。在以山西为代表的广大旱农地区,机械化率还较低,影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王娟玲举例,山西省灵石县和祁县都曾尝试使用联合收割机进行坡地作业,但由于机型过大,作业中无法顺利进地,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
“丘陵山区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约30%,贡献了全国近五成杂粮、六成水果、八成土豆、九成茶叶。但由于地形复杂、地块分散,比全国农机化整体水平低约20%,农业综合生产成本比平原高30%以上。”王娟玲说,高成本低效益的生产方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了农民增收,甚至导致了撂荒现象。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的适应性、智能化水平显著落后。而在日本、意大利等山地国家,目前已普及轻量化、模块化农机。“尽管我国甘肃等个别省份试点推广了小型山地拖拉机,但整体覆盖率不足。”王娟玲说。
对此,在今年全国两会,王娟玲建议构建中国特色农机创新体系的两条路径:一是加速传统技术的升级与定向研发,二是推动智能农机的跨越式发展。
“山西南北横跨6个纬度,地形复杂,生态类型、作物类型繁多,代表性强。既是几十年旱作农业的典型样板,又积累了十几年‘艺机一体化’的技术优势,还是新时期有机旱作农业的先行省份。”王娟玲建议,将山西列为“山旱区农机创新特区”,通过提升完善调墒抗旱播种、绿色覆盖保墒、资源循环高效、轮作消障改土等艺机一体化技术,加速中小型农机装备研发,建立北方山旱区多类型机械化示范应用场景,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