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马晓澄 洪泽华
近日在北京首钢园,一款接近中国人中等身材的机器人进行了一场约4分钟的跑步训练,全程步态稳定、姿势自然,步速最高达每小时5公里。
这款人形机器人名为“夸父”,身高约1.6米、体重约45公斤,由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
在蛇年春晚舞台上,一款扭秧歌的人形机器人成为当晚“人气王”之一。这款由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2023年首次在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露脸”,在工程师的调教下学会了跑、跳甚至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集成体现,也是未来产业的重要赛道之一。如今在中国,这些越来越“聪明”的人形机器人正加速从科幻奔向现实,有望成为普通人的得力助手。
根据摩根士丹利近期发布的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上市公司的百强名单,包括优必选、比亚迪等37家中国企业上榜。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约8700亿元。
2月初,湖北10个型号的“楚才”系列人形机器人在武汉市洪山礼堂前集中亮相。当天,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新春第一会”,机器人还现场作了一副贺联……人形机器人在今年中国各地“新春第一会”上刷足了存在感。
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未来产业做了重点布局。北京市提出将积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重点培育人形机器人等20个未来产业,并提出将创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广东、四川、山西等省份也提出,大力发展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
2024年,工信部等7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智能制造、家庭服务和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有望首先应用人形机器人作业。
专家认为,以“服务”“助力”人类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人形机器人产业,产业链高度复杂,有望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催生多种新岗位。
当前中国正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也使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大大拓展。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说,技术成熟后,人形机器人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包括提供日常辅助、健康监测和情感陪伴等。
“人形机器人将为老年人退休生活提供优质陪伴。除了照顾日常饮食起居和康养管理,更重要的是在情感陪伴上充当不可或缺的角色。”谭旻说。
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说,从机器助力人的角度看,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还有望将人们从简单、重复性强、危险度高的工作岗位解脱出来。
在展厅担任讲解员、在工厂担任车辆质检员、使用空气炸锅炸薯条、制作沙拉汉堡、冲泡咖啡、叠衣服……在中国,人形机器人已逐渐在多元场景展开应用,为日后走入日常生活打下基础。
“积极的政策支持加上巨大的市场需求,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一定会迎来大发展。”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杜兰说,人形机器人是未来5到10年科技硬件产品最大的机会之一,但相关产品的真正落地,还需要寻找市场化的突破口,实现应用和研发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