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姗姗
从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印发,开启了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元年,到2024年我国首个关于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出台,再到今年年初,我国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10余年来,养老服务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量到质的快速发展,培养一批有情怀、更专业、敢创新的养老服务人才已然成为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随着养老变享老观念的转变,生活护理和精神护理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增加,也对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供需失衡
近年来,随着银发经济的发展,曾鲜有人问津的养老护理相关专业毕业生逐渐成了就业市场的“香饽饽”。2024年,全国首批养老专业本科毕业生被多家养老机构“抢聘”即为例证。
“在就业形势依旧严峻的当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就业却逆势而上,一方面说明了养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表明了养老服务人才的紧缺。”吴玉韶表示,养老服务人才主要包括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三类。当前以护理员为主的养老服务技能人才多为中老年人,中青年断层问题突出;养老社工、健康管理师等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由于晋升慢等因素,养老服务经营管理人才也严重缺乏。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指出,我国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专业人才特别是护理人员短缺是主要表现之一。中国老龄化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的调查报告也显示,中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达600万名,但当前相关从业者只有50万名。
“95后”小伙王程是上海首个作为重点人才引进落户的养老护理员。他告诉记者,一线养老护理员并非只是给老人喂饭喂药的保姆,而是既要懂老年健康照护技能,又要了解老年疾病与用药、老年人日常能力康复训练等医学护理类知识的综合性职业,“高要求、任务重、低收入,导致了中青年养老护理员流失较多。”
北京民族医药文化研究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唐勤从事中医养老人才培养多年,她表示,由于养老服务类型层次多样、跨领域交叉融合、实践性强等特点,目前养老服务人才的高质量供给速度一定程度上慢于老龄化的步伐,不少公办养老机构存在老人排队等待入住,而新入职的养老服务人才数量远远不足的发展困局。
多措并举托起幸福“夕阳红”
为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台相应支持政策,在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提升人才素质能力、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保障激励措施等方面形成了一批能落地、可复制的优秀经验。
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上海市自2018年起,就将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等专业纳入紧缺专业目录。杨浦区还创新“人才订单班”机制等形式,持续吸纳像王程一样高素质、年轻化护理人才落户上海。
老龄化率居西部第一的重庆市也在完善专业人才政策、优化养老岗位配置等方面作出部署,全力打造梯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浙江省杭州市则重点在人才培养和使用端发力,通过养老服务技能培训、健全人才使用机制等方式,培养了一批能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服务的综合型专业人才。
“我们以线上培训、线下辅导相结合的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养老服务人才技能培训。今年我们还计划组织开展养老服务人才领头羊选拔,培育养老行业领军人物。”杭州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杭州市老年活动中心)主任常利洁表示,在省级或国家级比赛中获奖的养老护理员,还有机会被相关部门认定为“浙江省技术能手”、高级技师等荣誉称号,并享受相应人才待遇,激励优秀人才入局、坚守养老行业。
随着养老服务理念的升级,精神疗养和智慧养老的需求增加,养老社工、智慧健康养老管理员等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95后”小伙樊金林在河南省许昌市经营着5家养老院。2022年,为丰富老年人晚年精神生活,他和一群“90后”年轻人借助互联网运营思维探索养老服务转型,打造了“网红养老院”并走红网络,收获粉丝数超三百万。
“我们组织老年人拍短视频、打电竞、做直播、玩摇滚,不仅改变养老院以往沉闷的刻板印象,还以此吸引、培养了一批有想法、能创新的养老服务人才,为养老业注入更多‘年轻态’。”樊金林告诉记者。
“专业、有趣、便利、智能的养老生活成了中老年人的新期待。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育,打造高素质养老服务队伍,让更多优秀人才奋力托起幸福‘夕阳红’。”常利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