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婧懿
雪琪,一位在市场营销行业拼搏了7年的95后,曾经深陷晋升瓶颈与副业探索的困扰之中,她没料到,化解自己职业焦虑的“良方”竟然是AI工具DeepSeek;玖玥(化名),一名应届毕业生,不久前她还在四处求职,使用DeepSeek进行简历优化及面试“预演”后,她的求职之路竟“峰回路转”……
如今,DeepSeek在就业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除了最为基础和常见的协助办公功能外,众多年轻人已经开始利用DeepSeek强大的算力,为自己的职业决策提供辅助。这些年轻人的探索,勾勒出了另一种AI时代职业发展的新图景。
应届生“破局”
用DeepSeek改简历
连获4家offer
在法学专业毕业生玖玥的求职历程中,DeepSeek扮演着极为关键的“战术指导”角色。经历了数月简历投递却毫无回音的遭遇后,她通过DeepSeek对简历进行优化,成功将“平平无奇”的经历“点石成金”。
在简历的自我介绍部分,原本单薄的“法院实习”经历,经AI重构为“独立归档200+案件电子卷宗,协助起草15份裁判文书底稿,参与3类民商事案件全流程跟踪”等可视化成果;以往那种不痛不痒的“熟悉法律法规”等表述,也被AI改写成“构建民商法知识图谱:以《公司法》为重点,延伸关联238个裁判要点”;就连选修课程《法律大数据分析》,也被DeepSeek敏锐地挖掘出“处理2000+裁判文书”这种体现跨学科价值的内容。
“我从未想过自己那些基础工作竟蕴含着如此多可挖掘的价值点。更没想到选修非核心课程的经历经过拆解后,竟然能够成为自己作为复合型人才的有力佐证。”玖玥感慨道。
更让玖玥惊喜的是DeepSeek提供的面试技巧。针对法学专业人员的特点,AI建议她突出“法律+跨界”的复合优势,并且设计出“3秒黄金开场白法则”话术。有一次面试时,面试官突然要求玖玥评价自己的逻辑能力,她套用DeepSeek给的备用答案进行了回答。
DeepSeek还成功预测过面试问题。玖玥清晰地记得,在第二天的面试中,她果真被问到“作为应届生如何弥补经验不足以及零经验转行有哪些优势”,那一刻她难掩内心的惊喜。
玖玥注意到,她回答时面试官一直在点头记录,这些由DeepSeek贡献的策略和技巧让她在群面中脱颖而出,最终斩获4个offer并成功入职。而在此之前,玖玥的面试成功率仅为70%。
对于同样处于求职进程中的小刘来说,DeepSeek的价值在于突破其认知边界。小刘曾将自己的就业经历、高考成绩、证书等信息提供给DeepSeek,用以获取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系统结合她之前在企业做内部培训师的经验,建议她考取中职专业课教育资格证。小刘对此很感兴趣,一来她有相关经验,二来这份工作稳定,符合她现阶段的需求。“我已经完成报名,在准备考试了。”小刘说。
此外,DeepSeek还贴心地为小刘推荐了国企社招岗位作为备选。“分析之前我比较担心,这一年如果只准备考公考编不一定能考上,但它给了我Plan B,确实让我的思路开阔了不少,心态上也稍微放松了些,感觉多去尝试总会有所收获的。”
中层突围
DeepSeek解决了
她的职业焦虑
30岁的雪琪正处于典型的中层管理者困境:虽为初创品牌总监,却面临着晋升瓶颈与转型焦虑。“传统咨询建议多在既有赛道上精耕,但AI让我看到了第二增长曲线的可能性。”她展示着DeepSeek生成的品牌从业者职业规划方案,文字中交织着主业深耕与个人IP打造的复合路径。
这份规划报告涵盖五大板块,精准地切中了她作为现代职场人的生存痛点。其中“30 +职业规划的3条红线”警示部分,让雪琪深感共鸣:“其一,拒绝伪高管陷阱,避免头衔虚高却无实际权力;其二,防止过度依赖单一技能;其三,平衡‘求稳’与‘试错’,建议将30%的精力用于探索副业。”雪琪觉得这与她当前在职场的真实状况十分契合。尤其是“30%精力试错副业”这一建议,与她在业余时间于社交平台运营职场账号的实践不谋而合。
雪琪感叹,要在社交平台上孕育和打造自己的个人IP ,至少要花两三年时间,而DeepSeek一下子就把要诀点明了,这仿佛是对她未来发展方向的又一次确认。
目前,雪琪已经让DeepSeek依据职业规划建议列出了具体的行动计划表,其中包含一个月内实现社交账号涨粉1000人的计划。雪琪按照它设计的提升互动链路发布了两篇推文,涨粉效果极佳。“以前,互动总量达1000的文章,涨粉数据可能只有几十个;而新发布的这两篇文章,表面上互动量虽不及之前,但涨粉数据却是之前的两倍。”
“DeepSeek给我的启发,如果用‘道’与‘术’来形容的话,它更像是在‘道’的层面给予更多开拓,而非局限于‘术’的指引。”雪琪这样形容。
此前雪琪倾向于通过向身边的行业专家咨询或与猎头沟通的方式来化解自己的职业焦虑,并且不断梳理自身的发展脉络。他们给予雪琪的职业发展反馈,更多是较为稳定且低风险的解决方案。从认知层面来看,当向个人寻求建议时,基本上大家都是基于自身过往的经验给予建议,而人的经验必然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的人生中体验到万事万物。
雪琪觉得,询问DeepSeek相当于同时询问了1000个人甚至更多,得出结论的深度和广度确实存在很大差异。她还提到,有时向年长的前辈请教,他们的认知局限于自身所在的行业以及过去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并非最新的,他们所能给予的更多是情绪价值。
理性边界
DeepSeek无法代替
个人的职场“修行”
值得称赞的是,这些看似完美的AI在职场发挥作用的故事背后,使用者们普遍有着清醒的认知。他们既善于利用工具突破认知的边界,又对技术依赖持有警觉之心。
小刘在深度使用DeepSeek的过程中,察觉到了它存在的局限性。例如,她曾试探性地询问DeepSeek“为我寻找一份只需工作8至9个月的高薪工作”,DeepSeek给出的回答是建议她前往南极科考站做后勤工作。这一结果让小刘哭笑不得,她觉得,DeepSeek有时显得过于理想化,欠缺对实际情况的考量。
“DeepSeek主要是进行数据分析,对于岗位的实际情况或许会存在预估偏差。我觉得这种观点是很合理的,对待DeepSeek应保持中立态度,既不过分依赖,也要有自己的主见,毕竟AI仅仅是一种工具,绝不能让它主宰我们的生活与判断。”小刘说。
玖玥也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个“40%法则”:DeepSeek就如同她的职业私人律所,能够提供60%的战术支持,而剩下的40%则需要她自己像反复进行模拟法庭演练那般去努力。
玖玥实际上是个颇为社恐的人,很害怕面试。最终借助DeepSeek能拿到4个offer确实超乎她的预期,但这绝不是偶然。她说,就像法律检索,工具能快速定位法条,但如何组织论证还得靠自身。
当初,为了一次群面,玖玥在DeepSeek提供的建议之外,还特意自创了6种角色话术模板。这种创造性的转化正是AI难以替代的人类智慧的体现。玖玥认为:“不能完全依赖AI来指导就业,求职者自身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而在雪琪看来,DeepSeek功能强大,并且似乎能够弥补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差,但最终的效果还是取决于使用者的认知能力和执行力。
她提到一个关键的局限性:“同样的需求,由于提问的方式和问法不同,得到的回应也会有所差异。”雪琪曾经和朋友一起向DeepSeek提出同样的问题:“如何锻炼逻辑能力?”她们得到的答案完全不同,而且雪琪能理解答案的含义,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她的朋友却无法理解那些建议到底该如何转化为实际行动。
因此,雪琪认为,DeepSeek对不同的人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是不一样的。“AI工具价值的‘兑现度’取决于使用者能否将抽象建议转化为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