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宋迎迎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跃出海平面,黄海之滨的日照港早已忙碌起来。在这座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艘艘满载着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板等“新三样”的巨轮从这里启程,驶向全球各地。
“去年5月22日,在码头前沿看到总书记向我们走来,我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山东港口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挂职)徐冠男,回忆起有幸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的经历,依然心潮澎湃。
过去一年里,山东勇立潮头,在改革创新中破浪前行,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领域成果斐然,用奋进之姿书写着新时代的辉煌篇章,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昂首迈进。
将传统港口改造升级为现代化港口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山东考察第一站,就来到日照港。沿着港区步行,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场景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总书记说,日照港是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港口,近年来推进科技创新,将传统港口改造升级为现代化港口,不仅货物吞吐量跻身全国前列,还积累了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值得肯定。
改革开放初期,建设中的日照港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创我国港口工程施工先河。如今,日照港自主创新改造传统码头,用因地制宜的“土办法”,解决了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高投入、低回报、长周期的“大难题”。
站在挥洒过汗水的自动化码头上,徐冠男告诉记者,他脚下的这座码头拥有众多新技术,因此在研发过程中挑战不少,无人集卡“去安全员”便是其中之一。
徐冠男与团队直面难题,鏖战200多个日夜,成功将“北斗+5G”、国产码头操作系统TOS应用到全自动化集装箱作业全过程,共解决200余项自动化码头运行痛点问题,打造全球首个真正落地运营的无人驾驶港口项目。
2024年下半年以来,日照港与多个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攻关35个科研课题,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一阶段建成投用,港口转型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我们轮船的作业效率屡破纪录,头功当属刚上线的‘智慧大脑’。”让日照港集装箱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军备感自豪的“智慧大脑”,是其自研的千万级集装箱码头核心生产系统。眼下,在日照港,每隔一两个月就会升级一次生产系统,优化近20项服务。
“我们未来的目标很明确很伟大,要实现它,还得靠我们继续实干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催人奋进的话语,如灯塔一样照亮了日照港人前行的方向。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
新春伊始,在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的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在该校鱼山校区海水养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水产学院院长艾庆辉教授正带领团队开展“头脑风暴”。围绕近年来海水鱼养殖产业和饲料工业出现的新问题,他们紧锣密鼓地讨论课题规划、优化实验设计,整个寒假被科研工作填满。
艾庆辉和团队始终被一封重要的回信鼓舞着。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2024年10月,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殷殷嘱托,激励广大师生和科技工作者们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积极投身海洋科技创新。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双碳”目标,实现我国水产科技的高水平自立自强,是艾庆辉团队开展研究的动力之源。
“海水鱼养殖产业长期以来面临精准营养研究缺乏、及由此导致的高效配合饲料开发技术落后等问题。我们团队目前承担的一项研究课题,就是为海水鱼量身打造‘精准食谱’。”艾庆辉告诉记者,他们剖析鱼类对不同营养素的需求,构建饲料营养模型,开发新型添加剂,研发出一系列海水鱼绿色高效配合饲料。他们的成果已覆盖全国80%以上的海水鱼配合饲料,累计推广超过400万吨,相关成果获得了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这句话被艾庆辉熟记于心。他说,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海水鱼营养代谢机制研究,联合工程学等学科,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海水鱼精准投喂与实时监测,协同构建数字化智能养殖体系,不断提高养殖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水产养殖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