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向南
曾经要耗时数年的手绘工序,现在被人工智能(AI)技术压缩至数月;原本需要数百人团队协作的复杂流程,如今在算法驱动下高效运转……AI技术正为动画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
前不久,国内首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全流程动画电影《团圆令》杀青。“该片将科技、电影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深度融合,实现了动画电影生产从人力主导到智能驱动、从线性流程到并行协作、从经验导向到数据赋能的智能化变革。”“北京电影”板块单位新影联影业(院线)董事长何颖如此评价道。
攻克AI动画的技术瓶颈
《团圆令》是AI技术与传统动画工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我们依托自主研发的AI全流程动画生产平台,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影工业中的创新应用。”该片制作团队负责人、山西灌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灌木互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黎贯宇说。
以角色设计为例,《团圆令》制作团队以大熊猫团仔、圆仔兄妹为原型,输入“憨厚熊猫、水墨纹理”等关键词,AI平台便迅速生成了20套设计方案。但黎贯宇坦言,技术突破并非一帆风顺,AI初期生成的“团仔”在不同镜头中经常出现五官偏移、毛发细节差异等问题。
“‘团仔’从设定到最终AI输出,单次效果可控、稳定。但让平台同时输出两段戏份,角色外形和品质的随机性就难以控制。”黎贯宇说。经过多次尝试,他们成功打破了AI动画生产的核心技术瓶颈,解决了抖动、识别错误、角色精确表演控制等行业痛点,在角色一致性、毛发渲染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使其视觉画面精度达到4K超高清分辨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团圆令》运用的技术涵盖线上、线下和自研三类。线上的各类未开源TOC类型技术平台,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创意思路和设计方向,但对于精准内容的量产输出,还得依靠“本地部署+技术自研”的线下方式。以“圆妞”为例,团队进行了大量系统性技术测试,包括肢体动作表演、面部表情细节以及与其他角色的交互表演等。“技术突破后,配合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生成结果得以稳定控制。我们还针对抽卡率(输出准确率)进行调参调优,在足量算力支持下,效率大幅提升。”他说。
效率革命激活文化创新
走进《团圆令》制作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AI生成进度条:输入提示词30秒生成角色方案,嵩山古刹的4K场景以每分钟12帧自动渲染……团队应用这个平台将制作周期压缩至5至6个月,成本降低30%,开创了动画工业的“中国速度”。
《团圆令》采用灌木公司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全流程动画生产平台进行整体制作。这套AI平台已入选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并通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检测。
“传统动画制作流程像多米诺骨牌,一个环节结束后,便会进入下一个环节。一旦一个环节卡住,那便会全盘停滞。”黎贯宇对比道,传统动画需2至3年制作周期,仅“圆妞”的数万根毛发逐帧调整就需数月。而AI通过学习真实毛发物理特性,实现动态模拟自动化,效率提升80%。更关键的是,平台采用并行协作模式,使得角色设计、场景布局等环节同步推进,避免传统线性流程的等待损耗。“一部常规模的动画电影,采用传统制作方式的话成本高昂。一旦设计变更,成本和周期不断攀升,市场风险也随之增大。”黎贯宇说。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文化表达的升维。“人工智能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文化产品创作的效率,而且让优秀传统文化以更新鲜、活泼的形式吸引年轻观众,推动了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黎贯宇表示。
目前,《团圆令》团队正对镜头进行优化,并攻关“AI情感表达”技术。黎贯宇表示,团队将继续深耕“人工智能+文化创意”领域,推动中国动画工业智能化升级,让更多承载东方美学的作品走向世界舞台。
(山西灌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