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总票房已经突破120亿元人民币,创下了中国电影的票房纪录,也在世界电影票房排行榜中一路高歌猛进。
这一现象级影片的背后,是遍布全国的130多家动画公司、4000多名从业者的共同托举。
2月17日,参与《哪吒2》数百个特效镜头制作的影视公司倍视传媒副总裁谢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哪吒2》的热映,让越来越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对电影背后的制作故事产生兴趣。“我们希望,更多孩子能了解数字影视制作行业,未来培育出更多用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技术和视听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有生力量。”
AI在影视制作中将发挥更大作用
倍视传媒成立于2005年。谢宁说,他们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视效行业的崛起。他也观察到,AI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影视制作行业。一些枯燥的后期工作,已能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自动化。
谢宁说,云计算、5G和AI技术的结合,正在重塑影视制作的工业底座。比如在《哪吒2》的制作中,他们实现了北京、无锡、厦门、吉隆坡等多地团队的实时协同,借助高效的数字资产和流程管理系统,让217名艺术家在网上协同工作,完成了226个复杂镜头的制作。
同样参与《哪吒2》特效制作的墨境天合成都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视效总监邢明礼表示,目前AI在概念生成阶段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依据文字描述,快速生成多个版本的概念参考图。但从草图到最终作品,还需艺术家的深层次加工。“在数字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我们都会用到AI,只是应用程度有所差异。总体来说,我们仍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行业。”邢明礼表示。
不过,受限于产权归属不清晰等问题,目前概念火热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真正的电影大片中还鲜少得到使用。而且,AI生成结果不可控,缺乏建模过程,制作团队也难以对生成内容进行精细调整。尽管如此,谢宁还是相信,掌握了最新AI技术的年轻人,将在《哪吒3》制作中成为主力。
复合型需求呼唤AI时代正规军
青少年要往哪个方向努力,未来才有可能参与到《哪吒3》?
邢明礼说,从行业招聘需求来看,有美术背景、物理功底或者熟练掌握计算机语言的人才较受青睐。而且,各项技术迭代迅速,从业者要有一定英文水平,才能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掌握前沿信息。
邢明礼进一步解释,遵循物理规律的特效会更真实和震撼。毛发的光泽,水流的方向,裂痕的延展……这些都涉及物理知识。公司专门设立了AI小组,将适用的AI技术引入生产流程,这就需要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当然,无论技术如何革新,审美能力始终重要。
“未来,年轻人不仅要学会和AI共处,还要掌握视听语言,这是新时代的‘算术’和‘语文’。”谢宁说,未来可能没有单一的“影视行业”,而是“万物皆影视”。虚拟制作技术打通真实与虚拟世界的边界,成为元宇宙的重要入口。元宇宙中,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创作者,视听语言表达能力会变得更为重要。谢宁认为,教育部门可以探索在中小学中推动AI技术和视听语言的普及,让青少年有更多机会了解影视制作行业。
当年,邢明礼进入这一行,就是因为他喜欢《魔兽世界》等游戏。实际上,很多同行都有类似经历。
热爱的火苗,是被一部又一部作品点燃的。邢明礼表示,《哪吒2》电影的成功,会在很多人心中种下种子——那些看过电影的孩子,未来可能就成为影视行业的新生力量。
不过,谢宁和邢明礼都坦言,目前数字影视制作行业还面临人才断档问题。
数字影视制作本质上属于工业范畴,但该领域的人才培养还不成体系。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不多,专业输出的人才和行业真实需求之间存在错位。谢宁表示,AI在降低技术门槛的同时,也提高了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我们建议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增设AI辅助影视制作相关课程,加强产教融合,为影视制作工业培养AI时代的正规军。”谢宁呼吁。
“《哪吒2》等作品都证明了我们有能力向世界传递独特的中华文化魅力。”谢宁强调,“不过,要在元宇宙时代讲好更多中国故事,整个行业就需要更高质量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