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2月1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联合中国地质博物馆、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市自然资源局,在禄丰市发现的岳氏星宿龙,是早侏罗世蜥脚型类恐龙的一个新种。这是2025年命名的第一种中国恐龙,也是继2017年程氏星宿龙后,该属的第二个物种,为蜥脚型类恐龙的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相关研究成果于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上。
据介绍,岳氏星宿龙化石发现于2015年禄丰市北侧二钻山禄丰组张家坳段上部,现保存于当地二钻山一号馆。标本包含从第二节背椎至第二十节尾椎的完整序列,以及左肩胛骨、近乎完整的腰带和后肢。研究显示,多数早期蜥脚型类仅三节荐椎,岳氏星宿龙与程氏星宿龙同具四节荐椎,但存在显著差异:距骨背缘平直、第五趾保留两节骨化趾节,且体型远超模式种——股骨长达78厘米,体长估测8至10米,约为程氏星宿龙的两倍。
系统发育分析证实,岳氏星宿龙与程氏星宿龙构成姊妹群关系。四节荐椎特征并非蜥脚类独有,如蜀龙等多支早期蜥脚型类群也存在此结构,可能为支撑增大的体型或适应四足行走演化而来。这一发现打破了“荐椎数量递增专属于蜥脚类演化支”的传统观点,揭示蜥脚型类演化路径的复杂性。
“此次将新种以‘岳氏’命名,是致敬长期协助科研团队工作的当地居民岳家兄弟,他们为化石修复与保护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海鲁向记者介绍,禄丰地区持续涌现的化石发现,为探索蜥脚型类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窗口。